其实在看过某公众号的一篇类似这标题的文章后就一直想要写这篇东西了的,纠结良久。
记得小时候父母常跟我讲的是:“你还小,是不会懂父母之间的事情的。”那么当我长大后,即便我再怎么不情愿,也有时会活得像他们坏的那一部分。
然而正如文章所说的那样,父母那辈的爱情里所有的行为,都在为子女以后的感情埋伏笔。
(1)
我认识一位这样的女性朋友,父母在她刚要上高中的时候离异,离异前双方争吵不断,磕磕碰碰,家里充斥着冷暴力、热暴力。那段时间,她父亲几乎很少按时回家,或而有时都应酬到深夜乃至通宵未归。
那时的她也看过不少肥皂剧,知道彻夜未归有时代表什么。她常说,离了才好,这样我自己整个人都清静了。
离了才好吗?
后来她有了初恋,一位又帅又有才的男孩。这样的优秀的男孩子在学生时代是对女孩子有极大杀伤力的,是不缺暧昧的。即便他俩对外确定了恋爱关系,男孩身边也总是红粉围绕。
或许这个时候的她无意间就开始像她的母亲,常常抓住机会就去和男友吵架。男友每次一和其他女孩子讲话在她眼里就好像出轨一样。她心里挥之不去的总是父亲彻夜不归的影子。
感到莫名其妙的男友,当然没有打算去理解自己的女友为什么会这样。一再忍让后也不打算过多解释,这年头谁没了谁会过不下去呢?
女孩被甩了,很长一段时间内,她觉得世上没有一个好男人。在她尚未成熟的心里,她用心爱的两个男人都从某种程度上背弃了她,一个是她父亲,一个是她初恋。
那时她恨男人恨到什么程度呢?像我这种路人都时常被她锋利的话给呛到。而她的父亲更是首当其冲,因为跟了妈妈,以前还到了周末就去看父亲的她,干脆就找各种借口推掉她父亲的邀请。
就在周围的朋友都束手无策的时候,她细心的母亲发现了这个问题。平常活泼可爱的女儿开始沉默寡言,谈起自己的父亲的时候咬牙切齿,放假也不再去父亲那里玩了,这一切都被她母亲看在眼里。
于是她母亲找机会和她来了一次促膝长谈。在了解到女儿的内心世界后,母亲笑了。
我和你父亲是非常相爱的,她母亲这样说,而后又慢慢讲起与她父亲相遇相识相爱的过程,有青涩,有懵懂,有迷惘,更有坚持,直到走进新婚殿堂,又到育有一女归于平淡。母女俩一起回忆和父亲的点点滴滴,时而笑得开心,时而泣不成声。
“可惜呀!”她母亲叹道。“在这平淡似水的生活里,我们终究没有忍住不去怀疑对方。这次离婚是我开的头吵架,原因就是他晚上不回家啊,可是他也没有解释,对着跟我吵,还故意隔三岔五就在外过夜,你说他可不可恶。”
“是可恶。”听完这一大段话后,我的这位朋友笑了,心里也释怀了不少东西。
后来她的父亲也找她谈了一次,她看到了她的父亲在谈起她母亲的时候一脸的笑容,像是在怀念一段无限留恋的过往一般。
因为他们还是有爱啊,虽然没走到最后白头偕老,也没有做到一直互相包容、互相扶持。但是这份爱,如果存在,还是得让孩子知道的。爱是一种冷暖自知的东西,不表达,你的孩子就会学你们很表面的情绪与行为。
这位朋友后来还找到了自己的初恋道歉,两个人时隔几年再回首那段青涩往事,不禁都一阵唏嘘。女孩很后悔当年自己盲目地任性,却也很感谢那段时光,很美好,并让她能够走出父母离异的阴霾,能和父母有彼此打开心扉地去交流的机会。
(2)
我一生里最像母亲的时候,是和恋人热恋。而分手的时候,却最像我父亲。
大概是在女方最需要我用男友力支配的时候,我却柔的像水。当彼此矛盾擦边底线后,我却强硬不回头。在那些尘封流年岁月里的感情经历中,我总没有当好应该当的角色,或者说,爱的方式有点别扭。
所以即便在那身边桃花朵朵开的年代,我也有那种认为自己娶不到爱情的感受。甚至于当我自己成熟了以后,我才发现父母对我的情感价值观的影响真是深不可测。我几乎无法去抵御这些个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论到感情的处理,我总会像我妈或者我爸,再怎么克制也会去沿袭他们的行为。
所以亲戚时而都会这么讲:“你性格怎么跟你妈一模一样。”或者说“你怎么跟你爸一模一样。”
别人说,相爱的父母,就是让你这个孩子感觉自己像第三者。我从来没有这种感受,所以也没办法解释。
有时候静下心来却感觉自己有点畏惧结婚,在我眼里,爱情与婚姻都不等同天长地久,或许只是幻如云烟。所以我即便有时有了心仪的对象也不敢下手“太重”。
读了公众号的那篇文章后才记起来,《怦然心动》那部电影里,“女主的父母在吵架后轮流去她的房间道歉,并发誓爱她一辈子”是多么美好的场景。我想女主她能够保持纯净的心去爱男主,拥有那种不遗余力、丝丝入扣的爱情,归根结底一定是因为她父母也彼此相爱,深深影响了她的爱情观。
有的时候别去怪自己无能,没法教育好孩子,也别去讲孩子朽木不可雕,不按你们的套路走。爱永远都是正能量,改变并影响你们的孩子,而孩子永远也都是你们自己的缩影,更多时候他们的行为,都是学自你们之手。所以你们彼此相爱,才是对孩子最好的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