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诗经》|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唐风中的葛生是我尤为喜爱的一篇。这首悼亡诗寄托了我对爱情最大的幻想,有些感情,非是在极端情况下才能显出其动人的魅力。愈是在现实中难以实现,在文学中便愈显其美,美是超越现实的存在。

全诗五章,每章四句。以独白的方式,加之独特的文字结构和重章叠句手法,显得更为朴素感人,这也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像风一样一遍又一遍打在人的身上,让人深深体会那位失偶妇人的断肠之情。爱与相思无穷无尽。

“葛生蒙楚,蔹蔓于野。予美亡此,谁与?独处?”
“葛”为藤本植物,茎皮纤维可织葛布,块根可食,花可解酒毒。
葛生蒙棘,蔹蔓于域。予美亡此,谁与?独息?

前二句为起兴,以葛藤覆盖于牡荆、酸枣枝,野葡萄蔓延在荒凉的坟地,满目萧瑟凄凉,此时心便与妇人一同沉了下去。但还没用完,紧接着一句“角枕粲兮,锦衾烂兮。予美亡此,谁与?独旦?”则与现实的荒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他头下的角枕是那样光鲜,身上的锦被多么光华灿烂!一连三句“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能感受到妇人撕心裂肺的歌声,我的夫君长眠于此,谁又一同独守安宁?自然是无人应答,也许只是在向自己提问,伤怀自己再也不能与他同寝。接下来便是女子发出的忠贞之誓:

夏之日,冬之夜。百岁之后,归于其居。
冬之夜,夏之日。百岁之后,归于其室。

“夏之日,冬之夜”与“冬之夜,夏之日”连番咏唱,则表现了时间的绵延漫长,就像她对夫君的思念,永无停歇。百岁之后,也让我随着你一同归入这荒冢,是对永恒的爱情的追求。

清代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道:“征妇思夫久役于外,或存或亡,均不可知,其归与否,更不能必,于是日夜悲思,冬夏难已。暇则展其衾枕,物犹粲烂,人是孤栖,不禁伤心,发为浩叹。以为此生无复见理,惟有百岁后返其遗骸,或与吾同归一穴而已,他何望耶?”

此千古悼亡诗之祖,乃一曲爱情悲歌之绝唱,而对于我们还未经历生离死别的人来说,在感动之余“不如惜取眼前人”。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图片上传失败...(image-187984-1542776418276)]
    灰霁夜云阅读 1,274评论 0 1
  • 今天数学课上老师说高尔顿钉板符合高斯分布,然而直觉告诉我这是二项分布,只是二项分布的概率密度函数可以用高斯分布近似...
    DeepWeaver阅读 18,882评论 5 4
  • 文/[法]莫泊桑 一 天气真好,田庄里的人的午饭比往常吃完得快,接着就都到田里去干活了。 罗莎,女长年,独自待在宽...
    茶点故事阅读 11,048评论 6 382
  • 研究生同学早上发消息说来深圳了,索性约着吃个饭。原本很好的关系,他的工作也不差,可是聊天的内容老是集中在惆怅、犹豫...
    Woody是多么的寂寞阅读 1,189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