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老子的《道德经》,我折服于其中的智慧哲理,希望可以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
“天将赦之,以慈卫之。”意思是:天要救助谁,就用慈爱来卫护他。
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我想到了另外一句话: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天地并不仁慈,只让万物自生自灭。

在我的人生中,我时常能够感念上天的仁慈,有时想着想着流下眼泪。纵使风尘仆仆的心有再多的不如意,但眼下的种种拥有也曾是当初不敢奢望的美好,而此时此刻我正心安理得地拥有着,同时也为自己尚且不足的感恩心,太重的执着心陷入深思。
初读这句话时,我以为天地并不慈爱,让万物如刍狗般生长和灭亡,埋怨天地的不慈,但是反过来想,正是因为天地之大,大道之大,天地的仁慈之大,才给万物自由,让万物按照自己的节奏生长和灭亡,不干涉,不主宰,这不正体现了天地的仁慈之大吗!不拘泥于管理万物的生灭状况,反而慈爱地卫护着万物,让万物遵循自然的规律,生长和灭亡,这恰恰是天地无比广大的慈爱的体现。
这两句话让我迷茫了很久,天地之大,大到什么程度呢,大到让我们产生抽象的联想,感慨天地无私的程度,当我用更高更广的视角重读这两句话的时候,我体悟到的是天地无私心。正因为天地无私心,才会“以万物为刍狗”,让万物如刍狗般的生长和灭亡,不去主宰万物,不去安排万物的生灭,纵使天地有这样的地位和权利,他也不这么做,这不就是无私吗!
生活中的自己,却自认为有教育孩子的权利,相形见绌,自己是无私还是有私心,高下立判,原来自己以为的无私,不是真正的无私,自己以为的对孩子好,确实有点主宰和干涉。这么看来我的爱不是真正的慈爱,希望孩子优秀无不是自己的私心,孩子不优秀我还能平静吗?如果不能,就不是完全的无私,或许还可以说:这都是为孩子好,希望这个心思刚好可以掩盖住自己的私心吧!
如果还是无法放下:“我不管,孩子就会坠落;我不管,孩子就废了”,这样的执念,我知道是自己没有不管教的勇气,是自己的慈爱之心还没有那么广,那么无私,脚下成长的道路应该放到自己身上,而不是干涉孩子的步伐。我要参透的教育之道说到底与老子的道是契合的,我该学习天地的大道,遵循孩子自身成长的规律,相信他,保护他,而不是为孩子种种不优秀而焦虑,恨不得拔苗助长,不停地说教,担心孩子什么事情也做不好,担心自己疏于管教,会毁掉孩子的人生。
相信生命本身的力量,给与孩子自由和开放的成长环境,我们只需要无私地爱孩子,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成为我们的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