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哭,你知道要怎么做吗?
“孩子哭泣不能抱”这个方法的最早提出者是美国的约翰·华生,他声称自己从小就受到父母的冷落,在缺爱的环境里成长,培养了自己坚毅不服输的性格,甚至表明自己的方法对幼儿十分奏效堪称真理。
孩子从很小的时候就懂得观察父母的脸色,如果感觉哭了你不会哄她抱她,她就不会继续折腾下去了。反之,如果孩子一哭就抱,会越大越难带,孩子会不断用哭泣要挟父母来博取关注,不能离开父母分毫,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腻妈、腻爸的情节。
约翰·华生的儿子就没有这么幸运了。专家深信自己所谓的真理,按部就班地去教育自己的儿子。但不幸的是,他的儿子长大后产生了严重逆反心理,由于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缺少关爱,每当他在受到外界冷落和攻击的时候,没有人可以诉苦,没有人可以答疑解惑,更没有父母的陪伴与爱护。内心十分的孤独,最后只能选择自杀。知名专家妥妥被打脸,而"孩子哭泣不能抱"的理论也被教育圈讽刺。
所幸,现在的父母有了更科学的知识,大家是不是觉得孩子哭,对孩子拍拍,摇摇,抱抱是很合理的呢?
孩子该不该抱?没有标准答案。因为这当中学问大了。
从正面看,对出生的婴儿,抱抱,拍拍,摸摸,摇摇,有什么道理?有什么好处?
首先,让我们想想,当宝宝在妈妈肚子里是不是等于一天24小时,接连200多天都被抱、被摇?而且是悬浮在羊水里头,那摇可舒服极了,已经娇惯了200多天的宝宝,如果他要抱抱有什么错吗?
如果他一离开妈妈的肚子,就被打入冷宫,我们设身处地地想想,那宝宝会不会感觉孤独无助?他小小的心灵会不会紧张?他生存的本能会怎样表现?
下面举两个小动物的例子。
刘老师在纽约很想养一只贵宾狗。有人对他说,别去一般的宠物店买,因为不知道来路,也不知道会不会是近亲繁殖,或者是有病,最好去找专门培育贵宾狗的地方。于是刘老师费了一番功夫找到繁殖贵宾狗的家庭,他们的要价很高。
他们一开口就强调,那是他们家里带的,不像是农场,集体放养的。
刘老师问:“那有什么不同?”对方说:“差异可大了。”
从刚出生就跟着狗妈妈,被狗妈妈疼爱,被主人照顾,活在爱当中,小狗当然不一样啦。它们长得更快,长得更好更活泼,也更跟人接近,不像是农场式的养法。小狗被圈在拥挤的地方,根本不知道跟人在一起的感觉,更不熟悉家庭的气氛,使童年的狗很不健康。
我们再看看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做的非常有名的恒河猴实验。
这个实验在很多课里都有老师举例过。
一只小猴子出生了,实验人员把小猴带离妈妈,交给两个假的代理妈妈。一个是用铁丝编成的母猴子的样子,怀里放着奶瓶,另外一个是用软软的棉布做的母猴子,怀里没有奶瓶。
结果小猴子会到铁丝妈妈那去吸奶,再回到棉布妈妈的怀里。如果棉布妈妈身上也装着奶瓶,小猴子就再也不会去铁丝妈妈那。
而当实验人员吓小猴子,小猴子会躲到棉布妈妈那,不会去铁丝妈妈那寻求保护。碰上陌生的东西,如果笼子里头只有铁丝妈妈,小猴子会比较畏缩。
相对的,如果棉布妈妈在旁边,小猴子则比较能够克服恐惧,探索新的东西。
尽管如此,棉布妈妈还是不能完全取代真妈妈,由真妈妈带大的小猴啊,它还是更健康。
由这个实验可以知道小猴子除了要吃,更需要温暖柔软给它的安全感。
从这两个故事可以知道,爱是要被培养被激发的。即使一只狗,你从小爱它,照顾它,对它说话,让它生活在美好的气氛当中,相较于你不管它,只喂它,不给它爱,给它冷冷的触觉,像铁丝一样,它长大之后当然会不一样。
小动物这样,小宝宝更是这样,在妈妈肚子里他们感觉被拥抱被疼爱。
宝宝诞生之后进入陌生的环境,他们当然更要被拥抱被疼爱,还有被抚摸,被拍拍,被摇摇。
有一个新闻:
一位加拿大的妈妈生下了一个早产儿,宝宝没有呼吸,但是妈妈坚持抱在自己的胸前,不断对这个早逝的小生命说出妈妈的爱跟不舍。经过两个钟头,小宝宝居然开始呼吸了。这是母爱创造的奇迹。
医院里头都有婴儿保温箱,早产的宝宝都会暂时住在里面,那保温箱虽然是恒温恒湿,模拟妈妈肚子里的情况,但是护士们除了喂食,换尿布更衣,还有一样重要的工作,就是常常伸手进去抚摸那个早产儿。这个抚摸非常重要,因为会让婴儿长得快,更健康。
这也可以从其它的动物身上得到验证,你或许看过猫或者狗的生产。一胎生下好多小猫小狗,偎在妈妈的肚子上。它们的眼睛虽然没睁开,却会不断地寻找妈妈的奶头。
当狗妈妈猫妈妈离开的时候,那些小东西还会不断找奶头吗?或者是爬来爬去吗?不
他们会偎在一块几乎一动也不动地睡觉对不对?
如果你没见过这一幕,总看过生物影片的狮子老虎,在洞穴里头的情况吧?
那些出生的小狮子小老虎,是不是跟小猫小狗一样,当妈妈离开的时候,它们就一动也不动。
为什么一动也不动?一动也不动是它们的本能。因为当妈妈离开,当然也可能是爸爸离开的时候,他们失去了安全感,它们有一种恐惧就是妈妈什么时候回来,妈妈会不会不回来,因为这个恐惧它们必须保留体力,降低新陈代谢,使自己能够撑到妈妈回来。
当妈妈回来,那些小东西就活起来了!妈妈除了喂奶还会做什么呢?
大家在影片都已经看过对不对?
妈妈会不断地舔自己的孩子。那舔就是抚爱呀,告诉小狮子小老虎,不要怕不要怕,妈妈在你身边喂你吃,保护你,让你快快长大。
知道了这一点,你就应该知道为什么宝宝需要被抱抱,被拍拍,被摇摇,甚至被不断地倾诉。倾诉妈妈爸爸的爱。
如果把出生的宝宝往床上一扔,哭也尽量不去管他,就按时喂喂食物,换尿布是不够的。
要宝宝长得快,长得好,甚至有健康的心灵,照顾的人必须抚摸他抱他。或许有人要问摸摸抱抱就够了,小鬼为什么那么不知足?不但要抱,还得抱着摇,抱着走,为什么很多宝宝抱起来还哭?一摇一走就不哭了?这道理啊,也很简单,你看看小动物就知道了。
再举个例子,当母猫生了一窝小猫被你发现了或被人打扰了,母猫是不是常常会搬家?把小猫带到比较隐秘的地方。它们没有手,不能抱,妈妈怎样搬动这些小猫呢?
它把小猫叼起来对不对?当猫妈妈嘴里叼着小猫走,那小猫会不会像是在妈妈肚子上吃奶的时候扭来扭去?不会。它们看起来松软得没了骨头,甚至可以形容啊,母猫嘴里叼着的小猫好像死了。这也是本能啊。很多生物像猴子,幼小的时候,别的力量不大,抓的力量大,因为他们要抓着妈妈的毛皮。妈妈在树当中跳来跳去,小猴子就得紧紧挂在妈妈身上,不掉下来,这是与生俱来求生的本能,也可以说千年万代下来,那些手上没力气,抓不住妈妈的都早早被淘汰。猫狗也一样啊,当母猫叼着小猫搬家的时候,那小猫能又叫又跳又扭吗?凡是不懂得安静下来的,也都早被淘汰了。
现在你应该了解,为什么小宝宝不但需要被抱,被摸,被拍,被摇,甚至被抱着走,一走就不哭了吧?而且在妈妈肚子里,他就被摇,被带着四处走。有些活跃的妈妈,甚至带着肚子里的宝宝爬山骑马呢。什么场面宝宝没见过?你把他抱起来拍拍摇摇,走来走去算什么呀?只要宝宝要求的不过分,就给这个新来的宝宝几份特别的宠爱吧。让他觉得这个世界好可爱,每个人都好欢迎他,疼爱他,让他在无比的安全感当中,尽力地吸收营养,吸取知识,快快地长大。
所以,在我们力所能及的条件下,请给予孩子足够的拥抱、拍拍和亲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