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多人的成长过程中,都有着抹不掉的体罚痕迹,轻者打手心打屁股,重者拳脚无眼棍棒加身。这些生活情节,或许吹不起父母生活的半丝涟漪,可是却给孩子的我们留下了终身不可磨灭的痛苦回忆。我至今都记得来自母亲的那个莫名其妙的的巴掌。
在奉行“黄金棍下出好人”的中国,更是让家长们揍起人来毫不手软,有的甚至已经有家暴的倾向了。但是,真的是“闲着棒子,宠坏了孩子”吗?有研究结果表示,父母运用体罚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是有关系的。
在一项有273名幼儿园儿童的研究中(Strassberg et al. ,1994),有6%的母亲不使用体罚,有68%的儿童被母亲打过屁股, 剩下的26%的儿童受到过严重的体罚:母亲对他们拳脚相加和毒打。大约六个月后,研究者发现,母亲的体罚越严重,儿童的攻击性行为就越多。
在另外一个由6002个家庭组成的调查项目中发现(Straus &Kantor,1994),那些曾经受到过体罚的个体,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有可能进来各种问题:抑郁、自杀(人类目前第十大死亡原因)、酗酒、虐待儿童和(男人)殴打妻子等。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体罚是不能起到让“坏孩子”变好的效果的。为什么呢?从心理学的角度解释,这和人们的学习行为有关系。
行为主义心里学家斯金纳提出:改变某一行为出现的概率,有两种方法:强化和惩罚。强化是增加某一反应发生的概率,惩罚是减少某一反应再次发生的概率。
大多数的时候,孩子并不是没有原因的在乱发脾气,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或者即使知道也不在意,比如孩子想和我们做游戏,我们要么借口忙选择拒绝,要么敷衍陪伴;孩子想穿红色的衣服,你却非要孩子穿橙色的衣服;孩子想要我们给他讲故事,我们的眼睛却没有离开过手机……
所以,孩子的不良行为常常来自于被忽略,被敷衍,委屈,不被理解,不被尊重……当孩子想要改变这种情况的时候,他们就会尝试各种办法,撒娇卖萌,任性刁蛮……然后,就会发现,做父母不被允许的事情,可以夺回父母的目光。
比如一个孩子发现,只要他大发脾气尖叫的时候,可以很轻松地得到父母格外的注意,即使会被父母揍一顿。但是,“给予孩子格外的注意”这个行为,却强化了孩子发脾气的行为,虽然父母想通过“揍一顿”这个惩罚来减少孩子发脾气的次数。但养育过娃的父母都知道,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是很好。
而且,体罚孩子还会给孩子树立不好的榜样。在我们人类的学习方式中,有一种很重要的方法就是“观察学习”。孩子在观察到他人的行为被强化或被惩罚后,才会在后来要么作出类似的行为,要么抑制该行为。孩子在犯错后,父母进行体罚,会让孩子觉得,体罚是可以解决问题的。所以,当他们觉得其他人也有错时(只是孩子觉得,但不一定有错),就会采取类似的暴力行为来解决问题。因此,挨打越多越严重的孩子,攻击行为就越强。
但是,有些情况下,想要迅速终止孩子讨厌行为时,惩罚成为了唯一的办法,不过依然不提倡体罚。研究表明,惩罚应该满足一些条件(Walters & Grusec,1997):
孩子犯错后马上执行惩罚;
惩罚的时间不能过长,否则会让孩子忘记被罚的原因,只记得被罚的痛苦;
只针对惩罚行为,不进行人身攻击;
什么情况要受到惩罚,必须有明确指出,但还是尽量给孩子自由,只要不触碰底线(安全和不影响他人),都可以满足孩子探奇之心。
最后想说,虽然惩罚能让孩子立即停止令人讨厌的行为(这也间接强化了父母惩罚的行为),但我们当父母的还是尽量多点耐心(我知道这很难很辛苦),采取有利于孩子长期发展的方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