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目所及,心有所思,似有所得,但不经意便消磨殆尽。年近不惑终于明白,终究还是要下笨功夫,故以每日输出的方式,记录和强化输入,暂名“行知录”。这是第6篇。
从今年2月起开始读Beyond Feelings,就是上面这本,到11月做完最后一篇摘译,前后整整花了10个月。
记忆所及,花这么长时间读一本书,应该是第一次。尤其是阅读过程中,前后写了23篇文字,5万字左右。虽然多数是摘译,但花的时间与精力,远超自己想象。
问题是,这样费劲读一本书,有什么收获呢?
重拾英语
很多牛人都说,阅读英文原著很重要。在他们看来,
英语文献是目前所有文献中,知识密度和质量最高的。没有之一。
汉语文献体量也很大,但从现代知识体系角度看,无论是密度还是质量,跟英语文献相比都有相当的距离。当然,个别领域可能有例外。
所以,虽然工作和生活场景中基本用不上,但还是决定重启英文阅读。好在原来有过一些英文阅读经历,没有心理障碍,所以就直接开始了。
Beyond Feelings 总体上不难,有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础,再借助词典就可以开始。如果每天能够读一个小时,每次读2-3页,一周读完一章是可以的。
10个月下来,除了英语阅读的感觉找回来了,更重要的是营造了英语学习的家庭氛围。小朋友二升三,英语学习量加大,客观上需要更高质量的陪伴。
我在读此书时,他偶尔也会跑过来凑热闹,也能认几个单词。虽然读原版书对他像座难以逾越的大山,但至少能给他留下一个印象,只要继续积累,将来也可以的。
过程中还陪他读了几本绘本,虽然没有持续,但英语阅读作为他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这颗种子算是种下了。
更新思维
很早就知道批判思维,但一直没有系统学习过。近几年的经历,尤其是回顾过去的选择时,越来越意识到,除了一些不能改变的条件外,自己认知上的不足,才是导致职业发展、财务紧张的根本原因。
思维有局限,判断有失误,这都是很正常的现象。问题的关键是,有没有什么工具能够帮助自己及时意识到并尽可能校正呢?很显然,批判思维就是最好的工具。
当然,如果你足够幸运,有智者耳提面命,那是莫大的福气。但是,智者不能跟你一辈子。所以,如此重要的工具,还是要抓到自己手里。
批判思维涉及的知识点很多,但从此次阅读的整体感受看,最核心的要素有两个:觉察与评估,即:
1.学习并习惯性地觉察到自己的观察、倾向、论证、判断和表达;
2.学习并习惯性使用一些方法去评估证据、论证和表达,最终形成自己判断。
至于如何评估构成观点的证据、论证和表达,则涉及到较多的知识点,需要在不断应用中学习掌握。
那对于评估最重要的是什么呢?简单粗暴地理解,那就是时刻提醒自己,尽可能地多搜集证据,尽可能地多听不同观点。
所以,我现在越来越能理解,很多领导人在面对问题时,为什么不会轻易表态。我相信,他们不是在装,而是需要时间来搜集信息。
至少这半年来,自己慢慢地不会轻易接受某个观点,总希望看到不同观点。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碰到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提醒自己,想想清楚再说、再做,不急在这一刻。
但我也知道,这样读一遍并不意味着就掌握了这件工具。毕竟,这是一个需要反复使用才能逐步养成的习惯。不过,这样读一遍,至少已经开了头。
保持自律
笑来老师曾说,财富自由只是个里程碑。那么,
过了这个碑,我们能追求什么样的生活?过不了这个碑,我们能追求什么样的生活?
我的回答是,不管能否过这个碑,都要过自律的生活。因为,自律方得自由。
这几年,最大的一个感受是,时间越来越不够用。回想学生时代,曾经挥霍了大把的时间,现在想想,恐怕也是报应吧。
在持续的焦虑和尝试后,终于发现,只有早上的时间才真正属于自己。于是,这本200多页的书,大多是清晨读的。早起半个小时或一个小时,每次40分钟左右,是自律的重要内容。
总之,10个月读完一本书,说不上收获很大,但慢慢习惯了挥刀练习,即便将来练不成高手,但至少可以强身健体吧。
—日更第16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