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十疑论·之三

第八疑

乙八、十念往生疑

  丙一、出疑

  丙二、十念力胜决

丙一、出疑

问: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一期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丙二、十念力胜决(示决)

  丁一、十念力胜

丁一、十念力胜(宗)

  戊一、宿善力胜

  戊二、临终念强

戊一、宿善力胜

【论】释曰:

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可论十念成就?

戊二、临终念强(三种校量)

  己一、出疑

  己二、总标

  己三、三种校量(因喻)

  己四结叹诫勉

己一、出疑

又汝以无始已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

己二、总标

今以道理三种校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

己三、三种校量

  庚一、在心(真心胜伪故)

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顿灭,岂以久来之不肯灭耶?

解:《楞严经》云: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若离前尘有分别性,即真汝心。若分别性,离尘无体,斯则前尘分别影事。尘非常住,若变灭时,此心则同龟毛兔角,则汝法身同于断灭,其谁修证,无生法忍。

故知造业之心从颠倒生,念念迁谢,毕竟不虚妄,万年暗室譬造业之心,而念佛之心缘佛真实功德而生,比于日光,真显则妄灭,能灭之妄必非真妄,妄体本虚,念佛真实之心虽一念可胜之,况十念哉,故云乃至十念可超矣!

庚二、在缘(实心胜妄故)

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

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渗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渗而不肯出也?

解:《观经》云:“诸佛如来,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

以凡夫在定心缘佛真实名号功德,则念念与弥陀本愿相应,念念契入萨婆若海。故能胜彼心。

戊三、在决定(无间后胜有间后故)

  己一、因(决定心猛,故得即生)

  己二、喻(剑,火喻证)

己一、因(决定心猛,故得即生)

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後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後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

有间心者,心不一故,有后者心不切故,无间心者,念念相续故;无后心者,决定不犹豫故,故以相续果决之心能超彼不一不切之心所成因果。下引喻以明之

己二、喻(剑,火喻证)

  庚一、(童子断索喻)

  庚二、(豆火焚柴喻)

  庚三、反证决定胜

  庚四、正证决定胜

庚一、(童子断索喻)

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

解:童子断重索喻,明猛利心,能超烦恼业,胜有间心)

庚二、(豆火焚柴喻)

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

解:豆火焚柴喻,明无后善断心,能排积业,胜有后心。

庚三、反证决定胜

又如有人一生已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

引证:(百句经故事)

庚四、正证决定胜(无间猛利心胜)

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

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解:此段正证决定胜,结论归宗,劝勿疑也!


丙三、决在临时,而非别时。

  丁一、总说:(宗)

  丁二、引经证成,决在临时。

丁一、总说:(宗)

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

​解:总说,临终猛烈十念,而非别时有间有后之念,为恐时人执此方便,而专信愿,不事笃行,懒散终日,积极以成习,而失无决定,猛利之心,终失往生之益也。

丁二、引经证成,决在临时。

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

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

解:当知十念者为临终十念,要在时时作临时想,则时时是决定往生时;若于别时止于一时但念十念,平时则时时所念唯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之切念也,则一气不来,临终切念者,定不在于十念也。则往生岂有希望哉!故云几许误哉!

己四、结叹诫勉

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堕陷也。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