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评课
福州市麦顶小学 江龙强
今天认真观看了《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课,钟老师《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课,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了各种信息技术以及反馈器,顺利进行了师生的相互交流。教学效果好。
教学一:老师要求把虎斑猫的一生划分成几个阶段。并向学生提出了小组合作。同时详细向学生讲解了小组活动要求:1.听见每个成员的声音。2.请一位同学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合作单”上。3.交给老师。在小组讨论之前,老师给了每个学生30秒的思考时间:想想我会怎么划分,我会怎么概括?然后给每个组3分钟的时间讨论。在这3分钟内学生进行了小组内的激烈讨论,3分钟后,将所有小组的答案投屏在屏幕上。
在这个环节我特别欣赏的地方有:
1. 活动要求中,老师详细讲解了第1点,什么叫做听见每个成员的声音?提醒所有的学生都要参与讨论,都要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在小组讨论之前,老师给了每个学生30秒的思考时间,我们以前的教学视频中,往往都是让学生直接就开始激烈的讨论,动手操作,忽视了学生自己思考的过程。
3. 把学生的所有答案通过投屏的方式投影出来,直接清楚,一目了然。这一点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也是经常做到的。
教学二:探究“爱上白猫是不是虎斑猫一生中很重要的内容呢?”教师采用的方式是让学生先进行小组内讨论,利用反馈器进行一个反馈。反馈的结果32位同学全部认为“爱上白猫要作为虎斑猫一生的重要的环节。”
在这个环节中,我觉得钟老师充分发挥了反馈的优势。通过反馈器我们很明白很清楚的知道了所有的学生都认为爱上白猫是虎斑猫一生中很重要的环节,它就比传统的教学方式有优势,传统教学中,我们通过提问学生的方式,一个一个询问,占用的时间很多,得到的效果一般般,即使我们提问了大部分的学生我们还是会担心会不会有剩下的若干个学生中还有某个有不同的看法呢?从钟老师整个的教学来讲,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一环,为后面的爱的教学起着重要的转折作用,这个问题非常小,但作用是毋庸置疑的,因此利用了反馈器的及时反馈,自动生成统计图表,用时又少,但能迅速清楚的知道每个学生的回答,以及他们的答案的分布情况。同时也为后面教学的顺利开展起着重要的作业。
所以我觉得本节课多媒体信息技术的使用在这个环节是一个成功的案例。
教学三:小组交流。钟老师先向大家提出了小组交流的建议:阅读绘本28——31页,邀请以为同学读故事给大家听。1.讨论:虎斑猫的爱是什么?从哪些问题和图片中体会到的?2.请一位同学将讨论结果记录在“小组合作单”上。同时向所有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让每一个同学都能分配到自己的任务。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了交流,讨论交流后,让学生将讨论的结果上传到第一期。通过工作区页面总览可以很方便的看到哪一组已经上传了。最后老师和学生一起一组一组的查看。
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我觉得老师在小组活动中提出的要求让一个同学都能分配到自己的任务。这个要求让小组内的学生明确这个分工合作,不是某个人或某几个人的事情。关注到了小组内的所有的学生。关注所有的学生,以生为本,这一点非常值得我们学习。
另外在讨论结束后,老师让学生将小组讨论后的结果拍照上传到置顶的工作区,在这个工作区很清楚的看到哪一个小组已经上传了,哪一组还没有,界面清晰清楚,效果明显。
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老师和学生一起一组一组的查看学生上传的图片,我觉在这个环节,我们可以处理的更好一些,1.想看哪一组的答案,可以采用随机抽取的方式进行,增加一些小小的悬疑,我相信所有的学生都希望第一时间抽到的是自己组的讨论结果。2.查看小组的图片时是返回点击再查看,这个环节操作繁琐。我觉得可以和第一点结合起来,随机选择一组,想查看另一组时,只需要点击下一组,系统自动随机再抽取一组。
教学四:爱的选择题。第一题:老师让学生进行选择1.失去爱的人,我们还能活下去吗?(利用反馈器选择1能活下去2不能活下去)反馈结果10-31.25%选择1;22-68.75%选择2。老师分别从选择1和2的同学中各选择学生进行回答。
我们平时上课的提问学生,喜欢叫第一个举手,或者我们面前的学生来回答,但是这样提问学生就存在片面行,我个人觉得,在选择学生说说他们选择的想法的时候,可以采用抢权和抢人的方式,一个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调动课堂的活跃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