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149期“惯”专题活动。】
一
夜宿闽北小城,窗外是山,山上有茶。白日里看过茶厂,机器轰鸣,滚筒翻飞,新芽在两百度的铁锅里翻滚,十五分钟后便定型成“铁观音”那抹苍砂绿。师傅说,如今客户要“新”,要“鲜”,要“手机下单七天内喝到一口春天的味道”。于是,他们只好把火温再调高两度,把传统“三烘三凉”压成“一烘一凉”。我随口问:“那旧年的老茶呢?”师傅笑:“旧茶?仓库里堆着,三年没人问,都快成包袱。”那笑里带着一点歉意,也带着一点“被新潮流抛下”的自嘲。我忽然想到:我们这个时代,最大的“惯”之一,便是惯于喜新厌旧。
二
晚饭是当地同学做东。她姓庄,三十出头,短发、丹凤眼,说话像炒豆子,噼啪作响。她在泉州读的大学,却在我老家漳州实习过,于是“老乡见老乡”,话题一泻千里。她先问我:“菜吃得惯吗?会不会太辣?”我嘴里正嚼着一道“姜母鸭”,辣得吸气,却连连点头:“香!”她又起身给我添了一碗“面线糊”,说:“怕你没主食,胃空。”那一刻,我心里生出一点暖:原来“惯”还可以是动词——“惯着你”,像小时候外婆把唯一的一块猪油渣埋进我碗底,不动声色,却让你饱到心里去。
三
饭桌上的第二个话题是孩子。庄同学的儿子五岁,她讲起来像在谈项目:“周一到周五不许碰平板,周末每天限时三十分钟;绘本已经读到‘神奇校车’第四辑;数学用新加坡教材,英语跟北美外教。”我听得惭愧,自家娃还在“放养”。她却话锋一转:“可我不敢惯他。惯坏了,长大后怪我还是怪社会?”她举了个例子:孩子两岁时要玩具车,她故意把购物车推远,任他在原地哭够五分钟,再蹲下来讲道理。“那一刻我心疼得要命,可我得让他知道,世界不是围着他转的。”她说这话时,筷子尖停在半空,像一把悬而未决的剑。我暗暗想:原来“惯”还有另一副面孔——“娇惯”,是把软刀子,刀口朝外,也朝里。
四
夜里回民宿,主人泡了一壶老茶,说是2008年的“武夷水仙”。茶汤橙红,入口却淡,像旧信纸被重新润开。老板看我沉吟,笑:“老茶不争气,要耐心等。它把苦都熬成了醇,把锋芒熬成了回甘。”一句话,把我白天在茶厂看到的那堆“库存”全点亮了——那些被时代嫌慢、嫌旧的老叶子,原来一直在暗处自我修行,等一个肯慢下来的人。我忽而明白:念旧,并非拒绝新,而是给“新”留一条可以回去的路;就像老茶之于新茶,不是对立,而是相互证明。
五
第二天清晨,我起得早,去巷口买“土笋冻”。小摊老板是个阿婆,银发梳得一丝不乱。她递给我一只塑料小碗,说:“蘸点蒜酱,惯惯嘴。”那两个字“惯惯”用的是闽南腔,发音柔软,像把日子轻轻按下慢放键。我蹲在路边吃,看她把剩下的一个个码进铝盘,再盖上一层湿纱布。问她:“每天几点起?”她答:“四点,习惯了。”笑纹堆叠,像茶饼上的毫毫金边。那一刻,我对“惯”忽然生出第三种理解:它不是名词,也不是动词,而是一种“时间的包浆”——把重复的动作、把人与人的牵挂,一层层摩挲成光,照见自己,也照见别人。
六
返程高铁上,我掏出笔记本,一路整理这几天的碎片:新茶厂的机器声、庄同学快准狠的育儿经、阿婆“惯惯嘴”的尾音……它们像不同年份的茶样,乍看风味各异,细品却有一条暗线——我们都在与“惯”周旋:有人被它推着走,有人逆着它行;有人用它护住心里的软,有人用它磨出身上的硬。而“惯”本身,却像那条看不见的铁轨,列车飞奔或缓行,它都在下面,沉默地托住。
七
到家已是夜里十点。孩子睡眼惺忪地冲出来,手里举着一幅画:一只歪脖子恐龙,旁边写着“爸爸回家啦”。我蹲下来,闻到他头发里残留的牛奶味,忽然想起庄同学说的“不敢惯”,又想起阿婆的“惯惯嘴”。于是我把画接过来,认真贴到玄关最显眼的位置——那里原本挂着一幅新买的新派抽象画,我把它挪开了。妻子笑:“怎么把‘大师’换下来了?”我答:“让位给‘小师’,惯他一回。”
八
关灯前,我顺手从书架最底层抽出一饼2003年的普洱,掰下一撮,放进紫砂壶。水沸,注入,第一泡倒掉,第二泡浅尝,第三泡汤色红浓,陈香像旧棉被晒过太阳。我端起杯,对着窗外的夜色,轻轻碰了一下,像与谁隔空致意——
致那个在茶厂里被压成“包袱”的老茶,
致庄同学不敢落下的那五分钟,
致阿婆四点起床的星光,
也致我自己:
愿我在喜新与念旧之间,
找到那条叫“惯”的细线,
不把它系成死扣,
也不把它随手剪断,
而是让它成为风筝的线,
放得出去,
也收得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