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到香港大学孙教授的一段话:
“大学,就应该是早起吃点早餐;跑跑步;专业课认真听;公共课看看自己喜欢的杂志;中午小睡一会儿;下午参加个社团活动或打打篮球;晚上陪着喜欢的人散散步;或去自习室安静地看看书…… 社会不需要学霸,也不认什么学生会主席,更不希望看到学生放弃学业去创业。你只要能平稳完整地读完大学,寻找到自己所爱的人和兴趣,多去没有目的的看些能丰富自己思想的书,认识几个好的不成样子的朋友,锻炼或是塑造自己的身体,学精自己想要从事事业的专业知识…… 做到这些,平淡地度过大学这几年你就已经足够优秀了。 ”
可为什么今年大三的我,感觉这辈子算是完了。
—2—
大学,是一段没有烟火气的生活,是一个比毕业后舒服的状态。
调剂到一个一眼无缘的理科专业,而你做的最无力的抗拒,就是在课上看自己感兴趣的东西,在宿舍听歌,看电影,打游戏,一日三餐,南来北往。渐渐,这成了一个司空见惯的事情。失落的时候练下吉他,你也曾想活在音乐的小世界里无人问津…
每天坚持吃早饭,天气暖和会去操场跑步,中午很难睡着,晚上精力旺盛到连开玩笑都尤其认真,每一次赶作业都是一场和时间赛跑的特殊行动,当然你还可以在期末的时候完成一些感觉惊天动地的事情…
你慢慢疏远书本理论里面的成就感,开始厌倦众口一词的最佳答案,逃避一次又一次选择中的唯唯诺诺,沉醉在自己对于儿时梦境的美好想往里…
你不是学霸也没进学生会,你总是庆幸地以为低分通过就是比那个挂了科的室友强,你甚至想着在学校待上四年然后发财,慢慢地,你变得不愿意参加带着利益性质炫耀嘲讽的社团活动,没有能力去美化人家的游戏体验...
这是一个记忆稍纵即逝的年纪,你读的那些感觉挺有意思的书,随着旋转的时间轴忘得所剩无几。你做了一些兼职,挣了一点小钱,在同学面前过得洋洋洒洒。你去过几个地方,认识了好少好少可以交心的人,每次吃饭想说心里话的时候,你总害怕别人抓住你的软肋而欲言又止。你还考了几个希望能给未来生活带来惊喜的证书……
做到这些,平淡的度过大学,你也很害怕平凡的你一无所成。
—3—
这是一个花里胡哨的时代,你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那个在朋友圈里高大上的陌生人,在真实里,究竟是怎样的际遇。
你尽可能的在人前把自己装点得光鲜亮丽,绅士般的接受所有的缘行渐远。你变得害怕承诺,躲避爱情,却又不愿意享受孤独,独当一面…
你见识到的世界的确比父辈要大,可是对自我的认知却很浅。
你每天在爆炸的信息中学习各种道理,通过网络你知道了身边好多人赢,于是你变得更加不甘平凡,时而凝神聚气的笃定,时而云淡风轻的随意,在对比中渐渐迷失…
你感觉自己变成了一台机器,可以不对生活付诸任何情感,他能一直工作,只是会越来越慢。
如果现在有一个可以看到的决定,未来你会在世界的某一个角落,从事一份称心如意的职业,可能你就不会在错过一节专业课的时候坐立不安,更不会因为身边的人活的体面潇洒而心惊胆战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种人生的不确定性,才愈加增大了人们对未来五彩缤纷的构想吧。
克莱顿在《你要如何衡量你的人生》中提到,人对自己一生的规划,无非是周密战略和意外机遇相结合的产物,关键是要走出去,并行动起来,直到你明白应该将自己的聪明才智,兴趣和重点放在哪里,再将应急战略转化为周密战略。
我希望你,在试图跳出规则之前,能做出关于自己本心的选择,愿你强大到能冲破社会的桎梏,以自己愿意的姿态生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