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逐渐体会到了“母亲”这个角色所赋予的身体上的洗礼和精神上的升华。
我对他的定位和未来的走向至今没有头绪。
从小我是一个安分守己好好学习的“好学生”,在考场上有得意的时候,也有失意的时候。自认为的学业巅峰时刻可能是在中考之前,越往后越flop,一直到高考落榜到了当时的第四志愿,导致我在法条声环绕的校园顽强地读了四年新闻专业。
虽然我至今一事无成,但我还是希望我的努力能给路易的成长提供一点帮助。
18个月,已足够一个婴儿完成生命之初最基本的体格生长,之后除了一些日常习惯的训练以外,脑力的开发刻不容缓。
许多人都不希望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起跑线究竟在哪里呢?
横向比较无可厚非,但起跑线的界定有时在出生时即已注定,甚至在你的上一代就已注定,让孩子背负几代人的寄托太过残忍。
精英家庭不是一蹴而就的,上流社会更不是靠一纸名校录取通知书或一张网红脸就能随意进入。这是个相当漫长的累积过程。
我看到过许多“别人家的孩子”,他们的父母大多受过高等教育,通过自身的努力混迹于当下的中产阶层,希望通过下一代的努力,能够让整个家族更上一层楼,从而掩盖向上三代仍在农田的家庭背景。他们大多表面平和,内心焦虑,是现在我们所说的“鸡血父母”。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生长需要与生俱来的智慧和无限的可塑性,成功和失败的结果都是不可逆的。
当然也有不少顺其自然任其野蛮生长的父母,排除对孩子教育不当回事的,这些父母大多属于自学成才,没有漂亮的文凭,但凭借过硬的社会能力和业务能力在竞争激烈的大城市立得一席之地。他们认为自己的成功艰辛且偶然,希望孩子能吸取自己的教训,走一条被大多数人所认可的“康庄大道”。但又不十分得法,毕竟自己没接触过正统教育,对具体学科的把握缺乏认知,对孩子的定位比较模糊。再者时间和精力有限,抱起了孩子就抱不了砖,只能寄希望于老师和学校,寄希望于用钱来砸出一个锦绣前程。
还有的是普通人家的孩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下来就有的上海户口,老宅拆迁分来的几套房子,轻轻松松获得的一切是多少人奋斗半生也不一定能换来的。这些人普通,因为拆迁之前他们的确普通,思想平庸、安于现状,不接触也不愿接触更上层的世界。盼拆迁、等安置,拿着国家的福利沾沾自喜,心满意足地教导家里的独生子:“工作过得去就行了,稳定点,家里的房子收收房租够你用了。”
没有等到拆迁的普通人家有的继续安于现状,窝在老宅里做着拆迁的美梦,有的则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了还不错的学校,在大池子里摸爬滚打,一步步往上爬。
以上种种,最后的结局都是未知。有些人拼命努力,最后真的把命拼了进去;有些人安分守己,倒也把小日子过成了岁月静好。无论哪种,都是各自的选择,没有好坏。
那我们家呢?我想来想去,也许只能是最后的那种家庭。向上三代仍在农田,家族没有顶级学霸,有上海户口和还算稳定的收入,没有拆迁。是从小就给路易打鸡血拼名校,还是稍加管束放任自然?鸡血的是父母,矛盾的也是父母。这种矛盾在教育资源极不均衡的城市体现得淋漓尽致。教育系统的阶层已然明朗,每一次思考和交流都在为我脑子里的那杆秤交错加砝码,以至至今都还没有彻底下定决心。
最近在给路易看学区房,这个决定起初遭到了很多反对。
原因不外乎出于安于现状求稳的心态。如此大动干戈是否有必要,房价上天,税费虚高,何必沦为房奴,毕竟家门口的尚德出点钱读读也不错。实在不行,到时候托点关系总还是有办法的。
话当然不错,也都是为了我们考虑,但总有些不甘心。
不甘心把路易的定位止于尚德,尽管它并不差,但终究与我们的方向有所偏离,不甘心还没有尝试就放弃成为别人眼中学霸的可能,也许在旁人眼里鸡血的状态下我的小路易乐在其中游刃有余呢。
试试吧,不试怎么知道。
至少努力不会有错,享受鸡汤并没有害处。
希望未来我会为现在的思考欣慰,为当下的抉择庆幸。
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在我的朋友圈里,跟路易一样出生在2016年的猴宝宝有二十几个,这也许注定了未来的竞争相当激烈,孩子的竞争,父母的竞争,和观念态度的竞争。
你们对孩子的择校有什么打算或有哪些成功的经验,欢迎留言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