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工具非彼工具——读顾之川《语文工具论》有感(之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新课标中的这句话,自己不知说过多少次,但却从未细想过它的含义。

直到,终于读到顾之川先生的这本新作《语文工具论》。这本书从语文教育发展史的角度,梳理了语文工具论的来源、形成及发展变化,全面阐述了语文工具论的内涵。当然,也破除了自己心头一直存在的某些疑虑。

只提工具性,对于母语来说,是不是太狭隘了点?

读罢顾教授的文字,才知道不是语文工具论的提法太狭隘,而是我们很多人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太狭隘。这里的工具可是有三层含义的:

工具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属性,语文不仅是人与人之间交际交流的工具,也是思维、生活的工具,更是提高文化品位、提升人文素养、丰富精神世界、进而实现终身学习自主发展的工具。

同时,语文这个工具,可不同于一般的工具,它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跟木匠手中的斧、刨、锯、凿等一般工具不同,它既是工具,又是材料,还是制成品(部件或整件)。同时语文这个工具作为信息的载体,它在实际应用中,总是承载着人们所要表达的情、理、意、趣的。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常常说,既要教教材,也要用教材教。也正是因为基于语文的这个特点。王荣生教授把语文教材里的选文,按照功能类型分为四种:“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作为“定篇”的文章,就不仅仅是工具了,也不只是材料,更重要的,它是一个整件的制成品,它本身就是是语文课程规定的内容要素之一,是文学、文化素养在语文课程中特定的、具体的所指。从这一点,也能看出语文工具性的特殊性之所在。

那么,只提工具性,又将语文的人文性至于何地?

我想,工具性和人文性,不应该是一个二元对立的概念,而应该是语文的一体两面。一定的语言形式承载着一定的思想内涵,一定的思想内涵要靠特定的语言形式来承载。它们不可拆分,它们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但,如同其他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门类一样,语文也必须经由形式进入内容(虽然,语文形式与内容的结合要更紧密一些),它作用于读者的,首先是一个个字,一句句话,一篇篇文,只有破译了形式的密码,才有可能登堂入室,领会情感和思想的美妙。

所以,语文工具论的观点认为:

语文教学有基本任务与其他任务之分。工具性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政治性、思想性、人文性、文学性、知识性则属于其他任务。

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说:“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

很显然,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语文教学的任务,完成不了这一基本任务,其他目标的达成就无从谈起。

所以,工具性自然是语文的第一属性。要不,课标咋不掉个个儿,说“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