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身在香港,一直都在香港长大-念书、工作。我和身边的家人、朋友都过的很安逸。
我从小不是一个好学生,也没有到很坏,就是爱逃学,在家睡觉。找第一份正职的时候,我得到了两家公司的offer,一份离家走路10分钟,一份坐车单程90分钟。我选了远的那一份,可能位置在中心地区,觉得在家附近混够了,新的地方总充满着未知、让我兴奋。
公司的人不是外国留学就是心理硕士,我拼命工作的同时,慢慢更多是自卑,越努力,越自卑。有时候我想不明白,觉得自己总比不过人家,总觉得别人当我是什么都不懂的小妹妹。我也没什么选择,能做的就是更努力、更认真的面对我手上的每项任务。
感谢我爸爸的教诲-刚出社会工作,谨记不要怕吃亏,做得越多、学的越多。
记得终于有个比较大的项目,老板让我负责,并估算完成时间。我想想,觉得还算简单,就说两个月。结果很多时间用在我没有预料的地方,比如沟通-一来一往,没有经验的情况不慌不忙,结果最后是压到自己头上少得可怜的时间。到实际做的时候,步骤又比想象中多得去。我还记得距项目开始时间过了一般,汇报进度的时候,老板又气又无奈,说:这样搞能如期完成就是奇迹。
然后我每天咬牙从上班做到办公室深夜剩我一个人,偶尔回家抱枕头哭一下,隔天继续把自己做的时间表上的进度一个一个划掉。有时候同事跟我说,就跟老板说完成时间调整一下好了,我不想。
后来,我终于按时完成了。我已经忘记老板当时是什么反应,可能因为对我来说那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完成了对自己的承诺。
然后慢慢,我开始了看书的习惯。书很神奇,简单的段落文字,让你了解到世界各地、穿梭时空的想法、知识。随着我越喜欢看书,我越不满足,觉得自己越欠缺。然后我选择了先去台湾打工换宿一个月、再独自去澳大利亚打工旅游一年,因为我想要体验外国的生活,因为我想要脱离被家人照顾的生活,试着学会独立。
当时很多人跟我说,那些体验没有意义,你要好好想清楚自己在干嘛,责任什么的。这是我的人生,我按我想的走。
一年内,我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长了很多生活知识,越看得多、越多对生活和社会的思考。澳洲之旅结束后,机缘巧合我得到去北京新创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机会,同样的-新的地方总充满着未知、让我兴奋,从决定到跟家人交代至抵达帝都,我花了一周的时间。我从未在大陆生活过,很多对工作和生活的细节都没有了解就来了。
我没有很了解大陆工作文化,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就直接哇哇哇的说。感谢当时老板和团队的信任,给予我很多自由和发挥空间。越做越发现自己喜欢工作上的思考,同时也喜欢研究不同城市的文化和企业文化。一切都非常有趣。
然后又一个机会,我加入了优步中国。
然后又一个机会,我加入了国际旅游OTA在曼谷的产品总部。
这几年,我前后在两个国家生活,去了很多地方旅游,交了世界各地的朋友。我知道越多,发现自己不知道的总更多。当我觉得我看到了世界很多的时候,很有趣,发现自己越渺小。当我看到很多人非常自满的时候,我觉得也是一种形式的教材。
昨天晚上,跟一位意大利和台湾朋友晚饭的时候,听着意大利朋友在以色列只身旅游、穿过border遇到催泪弹的神奇经历,还有台湾朋友两个女生在土耳其坐便车的故事。我发现,我知道或经历过的都没什么好说的。
最后为大家介绍一个关于认知偏差的理论,这个理论带出的道理更可以帮助大家在人生路上获取其他知识时发挥作用。这个理论名为达克效应(英语:D-K Effect),两位论文发表者Dunning和Kruger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能力欠缺的人有一种虚幻的自我优越感,错误地认为自己比真实情况更加优秀。 Dunning和Kruger认为这种效应是由于能力欠缺者的内在错觉和能干者对外界的错误认知:“无能者的错误标度源自于对自我的错误认知,而极有才能者的错误标度源自于对他人的错误认知。”
只有达到最后的平衡点-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带有自信地持续向外学习,才是最理想的境界。这个达克效应理论在1999年提出,其实跟古希腊哲学家阿里士多德早在远古时代的发现不谋而合:The more you know, the more you know you don't know. (译:你知道越多,会知道你不知道的更多)。
到底提出这个理论的用意是什么?就是希望大家能够借此反思自己处于这个理论的哪个阶段,了解自己要更虚心欣赏和接受新事物呢,还是需要给予自己更多自信心?
一起,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