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行至知天命之年,坐在四季如春的办公室里,望着窗外流转的光阴,恍惚间仿佛看到了那个四岁半就嚷着要去上学的幼小自己。如果说人生有如长路,那么这条路上的转折,往往源于某些瞬间的选择——而我很庆幸,那些选择在我尚未懂得其分量时,已被有远见的人默默铺展于我命途之中。
母亲常说,四岁半的我便嚷着要与小伙伴一同上学。六岁半时,已读至二年级。可惜年纪太小,总受欺负,成绩也差。老师见到父亲,总不忘数落我的不是——这些话,是父亲后来才告诉我的。那时,金竹编抽打手心是家常便饭,同学们的嘲笑声此起彼伏。小小的我,除了哭泣,只能默默忍受。当年那两个与我成绩和年龄相仿的女同学,小学毕业后未能考上初中,在家呆了几年前往广州打工。若按此轨迹,我的人生大抵也是如此。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七岁那年。父亲毅然将我从村小转到油料科学研究所的子弟小学。本已读二年级的我,被父亲安排从一年级重读。看着同龄人升入三年级,自己却因个子高大坐在一年级教室,自尊心受到极大刺激。老师让我当“锁长”,负责每日放学锁门,这份职责仿佛在提醒我的“特殊”。于是,我上课格外认真听讲。或许是因为年长一岁,或许是子弟小学的老师教得更好,从那时起直到小学毕业,我的成绩始终保持在班上前三名。
如今回想,尤为敬佩父亲——一个只读过四年小学的人,竟愿意每年花费120多元供我读书(村小一年仅需十几元),这在当时,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小学毕业时,我以优异成绩考入普通中学(分数本已达省重点,但老师未让我们报考)。刚入学便被选为副班长,期中考试却只排到第八名。班主任找我谈话:“188分考入本校的只有两人。分班时,校领导让我挑,我看了你的简历,你是农村孩子,我觉得你更能吃苦。这次考试你排第八,另一人在二班排第一。”这番话如芒在背,却让我瞬间明白了老师的良苦用心。从此,我以重点中学为目标奋力学习,最终如愿考入省重点高中。
那是一所学习氛围极浓的学校。每晚十点熄灯后,同学们点起蜡烛继续学习;你想找人玩耍,根本无人响应。高三时,许多同学在校外租房,临近高考的五六月,深夜两三点出门如厕,外面依然灯火通明……我们班56人,一半考入重点大学,另一半也进入本科院校。我就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04年毕业时恰逢我国IT行业迅猛发展,这才有了如今在北京某IT办公室的我。
有时不禁设想:若七岁那年父亲未曾果断为我转学,如今的我会身在何方?或许早已背上行囊加入南下的打工潮,找一个处境相似的伴侣,匆忙成家生子,将孩子留在乡下,自己也在奔波中未老先衰。
若不是初中那年遇见恩师,我或许根本不会考入重点高中。也许此时正无所事事地混迹于县城某个角落,或困于某片乡土之间。是他在我初一那年,为我推开一扇窗,注入新的目光与期望,让我看见远方。
人生的走向,往往并非取决于天赋或起点,而系于某些微小却关键的瞬间。有人赠你以信任,有人伸出手牵引,有人以严厉唤醒沉睡的意志,也有人只是沉默地背过身去——推着你走向孤独却明亮的明天。
这些瞬间,皆是命运馈赠的齿轮。它们看似偶然地转动,却悄然重组整条人生的路径。河流改道,星迹偏移,一念之间,已是另一番天地。
也许我们都曾是那个躲在角落哭泣的孩子,成绩单像判决书,未来如浓雾弥漫。但请相信:生命中总有一些人、一些机遇、一些坚持,会安静地重塑你的轨迹。
不必急于一时之光,不必困于一地之局。每一个当下,都是齿轮正在转动的时刻。而我们,既是命运的追随者,也是它的推动者——你如何行走,路便如何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