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朱雪琴 幸福双翼资深导师
前几天,看到一个新闻热搜,看完整个人都不好了。
陕西宝鸡,一个2岁半男童,因为父母亲在养育孩子的抚养上有冲突,被父亲抱着摔向沙发几次,后送到医院抢救无效死亡。
更令人心痛的是,网上流传的视频,拍摄者是孩子的母亲。
这个无辜的生命,人生还没开始,却被亲生父亲葬送,而旁边拍摄却不及时阻止的母亲,也让人无比愤怒。
目前孩子父亲已经被刑拘,但这个看似极端的个案,却折射出孩子们令人心碎的生存现状:虽然他们的物质环境,比前几代人的总和都丰富,但他们内心世界的被关注程度,却没有显著提升。
随着幸福双翼课程的普及,加入学习的家长越来越多,这让我们感觉很振奋。同时,主动学习和升级教育理念和方法的家长,在家长总体的比例中,依然比较低。
在多年的家庭教育研究和案例见证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时候,最深的伤害,往往来自最亲的父母。
虽然每个父母都觉得自己是爱孩子的,但有两种父母,对孩子来说,是人生最大的灾难。
第1类父母:生理上成年,心理上“巨婴”
国内著名心理学专家武志红说过,中国大部分成人心理上都处于“巨婴”状态。
即,虽然生理年龄上是成年人了,但心理水平依然停留在婴儿状态:希望世界围绕着我转,凡是与自己意愿相悖的人或事,都会引发出巨大的失控感和愤怒感。
虽然,我未必赞同大部分成人都是“巨婴”这个说法,但现实中接触了无数家庭案例后,我发现:每一个孩子出现问题的家庭里,父母之中至少有一个心理上处于“巨婴”状态。
“巨婴”虽然心理上跟小婴儿是一致的,但最大的不同是:
小婴儿虽然以自我为中心,但他们身体弱小,就算发怒也对他人和世界构不成实质的威胁。
但“巨婴”一旦愤怒失控,却可以对他人和世界产生严重的影响。
这个让人心痛的新闻案件中,幼童的父亲,明显处于心理上的“巨婴”水平。
无论他和孩子目前发生了什么冲突,本质上都是外界的言行不符合自己内在预期之后而引发的结果。
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都必然面对这样的一个现实:虽然我们希望万事如意,但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会遭遇失望和失败。
但为何,有的人遭遇失望和失败后,虽然也有沮丧的时候,但很快可以恢复状态,用其他方式解决问题。而另一些人,却会因为一些原本不大的冲突,产生巨大的愤怒和失控,伤害自己,甚至伤害他人?
这里就不得不再次提到精神分析学派,提出的婴幼儿早期的“全能自恋”这个概念。
全能自恋,是婴儿大概在6个月之前的心理状态。
全能自恋,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即:婴儿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其实是妈妈或其他养育者)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通常情况下,6个月之后,婴儿的全能自恋随着认知的发展,开始被打破,婴儿发现:原来,妈妈和自己不是一个人。
随之,孩子开始把自己和妈妈区分开,把熟悉的人和陌生的人区分开。
当婴儿开始认生、怕生时,其实是因为他的认知水平提高了,是非常好的一个迹象。
婴儿时期,得到及时回应、看见和照料的人,全能自恋得到良好充分的满足后,就可以有足够的心理能量接受妈妈跟自己不是一个人,接受有的时候不如意的事情的发生。
哪怕失望时,也会有难过生气等情绪,但从小就被及时看见和回应的人,会有力量面对,也更有勇气从挫败中走出来。
所以,每一个成年后的“巨婴”,大概率都是婴幼儿时期没有得到心灵上的看见、回应匮乏的人,所以,遇到分歧和冲突时,他们很容易重新陷入那种失控后的极度恐惧与愤怒状态,进而在言行上出现一系列匪夷所思的行为。
这个困局怎么破呢?
首先,必须从自我的觉察开始。
当不如意发生,当冲突分歧发生,问问自己:我的感受和反应,是客观的,还是过度的?过度的反应中,多少是当下真实的,多少是过去累积的?
有觉察,就有改变的开始,有觉察,就会不轻易把常见的分歧冲突,上升到必须鱼死网破的阶段。
有一个二宝妈妈,老大是哥哥,老二是妹妹。
妹妹出生前,妈妈一直尽心尽力陪伴孩子,为此不惜拒绝老人帮忙带孩子的要求,忍受来自家人的各种不满。
哥哥妹妹相差3岁,妹妹出生后,她发现自己对哥哥的耐心越来越少。
两个人抢玩具,本来想好好说说哥哥,说着说着就吼起来;两个人打打闹闹,本来不想过多干预,妹妹一哭她就忍不住对哥哥大声起来。好几次,因为哥哥顶嘴,她还忍不住动手了。
眼看着原本自信阳光的哥哥,越来越退缩紧张,经常啃手指,她知道自己对哥哥一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我们沟通的过程中,我问了她一个问题:“每次看到哥哥欺负妹妹,或者听到妹妹哭的时候,你童年时期是否有过类似的体验或感受?”
她愣了一会儿,惊讶地说:“是的,每次听到妹妹哭,我就想起自己小时候被爸爸妈妈批评后伤心的感觉。要么是因为我没有姐姐表现好被批,要么是因为弟弟比我小,我必须要让着弟弟被批。”
我继续问:“觉察一下,是不是原本两个孩子吵完打完,很快就和好了,但你代入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后,他们都和好了,你却还缓不过来?”
她很坦诚地点点头:“确实,感觉每次哥哥把妹妹欺负哭之后,我心里就有一个自动按钮被启动,就算我脑子知道不该吼孩子,但还是忍不住。”
后来,这位妈妈再次面对两个孩子的冲突时,就不着急去做法官,而是给自己一分钟时间,先觉察此刻自己的情绪,以及冒出的想法,觉察到之后,再问问自己“这是真的吗?还是我过度解读了?”
从那之后,她对哥哥的怒吼频率越来越低,而两个孩子之间的相处,因为少了妈妈的角色代入,关系反而更好了。
其次,如果做不到觉察和改变,但至少把成人之间的事情,仅限于成人沟通、讨论或争执,不把孩子牵扯进来。
很多人从小哭了没有得到及时回应,或者得到的都是训斥,所以一听到孩子哭,就格外抓狂愤怒,如果此时孩子在面前,就可能出现失控伤害孩子的情况。
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只是因为父母心理上不够成熟,把很多累积的愤怒、情绪,通过发泄到无辜且无力反抗的孩子身上来转移自己的不舒适。
没有人的成长得圆满的,无论我们曾经受到怎样的养育和对待,都不能成为我们把孩子当作恣意发泄对象的理由。
第2类父母:头脑上强大,情感上匮乏
第2类容易对孩子产生较深伤害的父母类型是——头脑上强大,情感上匮乏。
我们大部分人的成长过程中,都会被输入很多道理:
好好学习,不然人生没有出路;
要乖要听话,不然没人喜欢你;
要懂得谦让,要懂礼貌,要学会分享......
这些道理,几岁的孩子可能都被输入了足够多,可是为什么很多人却依然陷入了“懂了无数道理却过不好这一生”的困境呢?
答案是:当道理只停在脑子里时,无法转化为我们的行动力;只有当我们的情感上充满联结,再有相应的信念形成时,行动就是自然而轻松的结果。
当我们头脑上塞的道理越来越多,头脑就越强大;当头脑越强大,我们跟内心情感的联结就越来越少。
如果我们的成长中,也没有人给我们做情感和情绪表达的示范,我们渐渐就成了头脑强大、情感匮乏的人。
当我们为人父母之后,如果没有经过有意识的觉察和主动的学习改变,就会本能地按照自己最习惯、最熟悉的方式养育孩子。
有一个年轻的80后爸爸,小时候家里经济条件不太好,所以从来没有过自己的零花钱。
有时候实在羡慕小伙伴买的零食,想问爸爸妈妈要,总会被批评:
“小孩子家,不要乱花钱!”
“你这么小,哪里懂得怎么花?”
“现在就乱花钱,长大怎么得了?”
孩子出生后开始上幼儿园之后,妈妈觉得孩子可以拥有适当的零花钱自由支配,一方面让孩子在物质上有丰盈的自由感,另一方面,也逐渐培养孩子对金钱的管理能力。
但是,爸爸打心底认为,这么小的孩子,根本不懂怎么用钱,而且,从小就这样给孩子钱,以后养成挥霍的坏习惯怎么办?
有一次,爸爸买东西用钱,看到孩子的小钱包在桌面,顺手就拿了几百块去用,只留了一些零钱在钱包。
过了几天,孩子进行每周例行的数钱环节时,发现自己攒的钱都没了,大哭了一场。
妈妈才知道,爸爸擅自用了孩子攒了几年的钱。
但爸爸不以为然:“我从小到大都没有零花钱,他这么小,连钱都还分不清,给这么多零花钱干什么?”
这位爸爸,就是典型的头脑强大而情感匮乏的代表。
面对零花钱,他有自己的一套理论证明孩子不需要零花钱,其实也是他成长经历中对于金钱有匮乏感的表现。
而当孩子的钱被用了大哭时,他没有去感受和理解孩子心爱的东西失去的痛苦,依然振振有词,说着自己的一套理论。
后来,我在跟他沟通过程中,问他:“你是否尝试过去感受孩子哭闹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呢?”
他说:“什么感受不感受的,我不懂这些,特别是男孩子,哭哭啼啼的一点气概都没有,我看到就来气。”
其实,也非常能够理解他的这些信念,他自己未曾在童年时感受过情绪被看见,感受被鼓励表达出来的美好,自然也就无法给到孩子这份看见和允许。
甚至,每次哭闹带来的都是父母的责骂和嫌弃,他心底也就形成了“哭是不好的”“哭是被嫌弃的”的信念。
做了爸爸之后,孩子的哭就激活了他心底这份信念,以及一直累积压抑的情绪池子,斥责、冷漠等,都是他保护自己的方式。
但是,生而为人,最需要的心灵滋养就是来自最亲近的人的看见,来自彼此的情感表达和联结,来自每一次情绪崩溃后的拥抱和接纳。
当父母给孩子这样的拥抱和接纳,当家庭是孩子难过、愤怒、受伤后温柔的港湾,再大的风浪,再多的挑战,我们也会累积足够的底气和勇气去面对和重新出发。
在幸福双翼《平衡情绪》这门课程中,我们反复强调情感的正向表达,情绪的及时流动对幸福人生的重要性。
当我们有爱、有开心、有兴奋时,热烈而直接的分享给身边最亲最爱的人,我们的情感就可以传递给更多人。
当我们有生气、伤心、愤怒时,可以直接而安全的跟最亲最爱的人表达、倾诉、求助,我们的不舒适能量,就可以及时疏导、消散、转化。
很多时候,情感的长期匮乏、情绪的长期累积和压抑,很容易让我们因为一件很小的事情而大爆发。
这种大的爆发,就是心理学所说的“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在开头提到的惨案中,那个无辜的2岁半的孩子,就是父亲情绪大爆发中那根稻草。
曾经有一对父母,是非常温文尔雅的高知分子,对孩子一直是比较尊重和放手的。
但他们一直很困扰的是,两个孩子在他们面前,始终没法彻底放松,彼此之间总是隔着点什么。
直到有一次女儿在学校发生了意外擦伤后,妈妈才知道隔着的那一点是什么。
当女儿抱怨学校的同学不小心撞了自己时,妈妈说:“可能同学是不小心的,不要这么计较吧?”
当女儿抱怨老师没有严肃批评同学时,妈妈说:“大家都要一起上课的,何必这么较真?老师也不好做。”
后来,女儿生气地大吼:“我就是想让你认同一下我的感受,就这么难吗?”
那一瞬间,已经学习过很多家庭教育课程的妈妈,才突然顿悟:
虽然自己理论上知道要看见肯定孩子,但当孩子真的遇到挑战时,自己还是习惯用温柔的说教,让孩子学会宽容和接纳。
唯独忘了,孩子首先需要的一份来自情感和情绪上的看见和认可。
幸福双翼341肯定法,一直强调肯定的第一步是肯定情绪,也是因为,有效的沟通和关系建立的前提,是彼此情感和情绪上的共振。
有了这份共振之后,道理、解决方案才能有效发挥。
逝去的生命无法挽回,发生的悲剧无法倒带,惟愿更多的父母,能够尽力而为地做好“持证上岗”的准备。
无论我们当下的起点如何、能力如何,只要能意识到“所有的不如意和冲突分歧,是需要我们成年人自己面对、处理和承担的,不要把孩子牵涉其中”,很多悲剧,就可以减少。
或许,曾经匮乏的安全感、情感账户,想重新填补起来,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从长远的角度来看,对自己生命的质量提升也好,对下一代乃至下下一代的幸福提升也好,这都是一件重要且紧急的事情。
关于我们
幸福双翼专注专业系统家庭教育知识传播,致力于陪伴和支持千万中国家庭迈向幸福。
图片 / Pexels
看完今天的文章
你最大的启发和收获是什么?
赶紧在留言处
跟幸福君说说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