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记那时江南水涨/漫上石阶的春江悠长/从小巷里踱步出现的姑娘/沾染了不知红尘忧愁/却上眉头的惆怅/芭蕉几何/红桃依旧/故人还来
江南爱哭,尤像极了待出闺的少女,每当思及少年事,不由心中稍感忧伤,便是淅淅沥沥的下起雨来了。于是,每年的三,四月份,江南的天是灰色的,难得的见得到一丝暖阳。但是这种灰色不等同于北方大风造作,雷雨磅礴的压迫和暗沉,却是一种在新生的生物即将厚积薄发,唤醒勃然生机前的沉默蓄力。
说起江南的雨,就不由得想起"水秀山清眉远长,归来闲倚小阁窗。春风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寻客尝。"
江南的雨啊,是南方人的一个小秘密,莫说春风不懂江南雨的风情,即便是土生土长的江南人对这雨也是一知半解。幸而我能够是在江南出生的,在对雨的认知上,尚且还能对"外人"说道一番。
在我的印象里,江南的雨温柔的不像话。朱自清还说过,"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江南的雨不像是雨,反倒是给黛瓦青墙罩上了一片经过春日晾晒的轻纱,飘飘忽忽,朦朦胧胧,这倒是给了那些喜欢江南山水的朦胧派艺术家们一处天然巧妙的好地方了。然而这倒不是说江南的雨就是"逆来顺受"的,"崇尚"屈服的,谁没有个小脾气呢?而一旦江南的雨恼起来,虽然说不上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这有时也是有的),但是一个月连着一个月的没完没了,一会儿小一会儿大,一会儿阴一会儿雨,就是不给你一眼到底的青蓝,吊着你的胃口的滋味,也确实是不好受的,尤其是那些勤劳的妇人,少不了对江南雨的埋怨,但是他们心里对今年的土地收成还是多了一点期待的。
在江南,免不了要撑一支竹篙,踏一只莲舟,蜿蜒徘徊在大大小小的河道里,这不禁让我想到了周庄,一度被称为"中国第一水乡",即便是在在古时也被冠名"泽国"。小镇四面环水,咫尺往来,皆须舟楫,在大多数人的形象里,楚腰纤细、莺歌婉转的江南便是在周庄的小巷里孕育而成。其实无论是烟雾蒙蒙的青川,抑或身处烟柳画桥的苏杭,江南的雨啊都是一样的,浓情氤氲,如青烟袅袅,风流百端。独立舟头,眼前就是这种倾城隽美,纷飞如百花作乐的细雨偶尔地若有若无地落在头上,落在睫毛上,落在这一江碧波春水上,惊不起一丝的涟漪,也不曾惊扰这独属江南的静谧。
江南的雨啊,在天上是一场未落地的忧愁,在地上是一场迷醉了的梦,这梦里,是一条窄窄的巷道,步入这长长的小巷,踏过轻响如春日里酣睡入梦的呓语的石阶,路过那沾染了细雨的湿漉漉的温润的青石板,触摸这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的青砖,拂过那斑驳已逝往日秦淮繁华的柴门,这就是沉淀在江南的雨里的历史记忆。
或许在那小巷深处,你会惊喜的发现一处旧时戏台,纵使这身处于江南的一个不知名的角落里,也曾经唱诵过天子南下那一段春秋轶事。那一位有着丁香花萦绕的女子,也许是那家名楼的戏子吧,就这么撑着一把油纸伞,身姿婀娜,独笑含颦,从你身边路过,问一声"安好",便入了那戏台,伴着那细微的雨声,滴答,滴答……低吟浅唱起了那"恹瘦损,早是伤神,那值残春。罗衣宽褪,能消几度黄昏?风袅篆烟不卷帘,雨打梨花深闭门;无语凭阑干,目断行云……"
也许吧,每一个江南人里都期待着这样一场雨,却也不知是唐代宋时的雨一直淅淅沥沥地下到了现在,还是我回到了那场如梦似幻的雨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