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感冒稍好。嘴巴索然无味,吃什么如同爵蜡。天灵盖感觉轻飘飘。我在想,感冒是不是可以导致人的灵魂出鞘?不然为什么感冒会让人轻飘飘?精神恍惚?
我想起《大秦帝国》里,商鞅见秦王孝公。见了几次才说必须法制!王道不能兴国。
他说的王道,黄老之学,就是孔孟之道,老子的无为之道。在当时,秦国年年征战,积贫积弱。不堪一击。孝公大才,但不得法。幸遇商鞅。二人真历史最佳拍档。法制,彻底壮大秦国。但最后,商鞅虽有孝公的免死令牌,还是“作法自闭”,没有特赦,自愿被车裂。只因不想自己的心血付之一炬。
商鞅乃大丈夫,有大气魄!
今天重点不是谈商鞅,而是说“道”。后来,尤其汉朝,儒家一统。觉得不再需要“苛政”、“苛律”。我不知道他们是怎么“吸取教训”(认为秦灭亡的原因在于此。)得出这个结论。又变成“不外乎人情”的复杂社会状态。看来商鞅的“刑上大夫”真的行不通。与庶民同罪的话,那么贵族的特权,何从谈起。特权不好谈,钱就不好谈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不要忘了这个最大野心和贪心的主宰,黄帝。更希望自己有特权。所以,为了稳定的满足自己的欲望,又不至于让手下都喝白水,那么渐渐往下,就形成贪腐的人情社会。
回到开篇,我说的感觉飘忽。怀疑是灵魂出鞘。是我的感觉。就像王阳明说的心法,自己的感觉为主。其实他是推崇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和老子“小国寡民”等理念一致。因为心法没有标准,良知更没有标准,所谓道德标准,都是“乡约”。就是当时族人凑在一块,为了方便管理,推行的制度,比如不准偷盗,不准打架。万一真的干了,就拿族规惩罚。没干,当你想干的时候,就靠这些,制约你,尽量扼杀在萌芽状态。
王阳明的良知就是基于此。后面形成整个社会的规范,深入人心的道德标准。其实他心里明白,时时刻刻做到,是很难的。只要大部分时间做到就可以了。
所以,王阳明的心法,就是首先你看到白色的事物是因,然后,给你白色的感觉是果。由你的好恶,决定,怎么看待白色。世俗和你内心就会挣扎,最后谁取得上风,完全取决于你想怎么样,或者所处的外部环境决定。孔子何尝不是如此。首先的仁,就是有礼貌,慢漫发展就是大仁,最后就是无仁,也就是忘我,无我的境界。
所有的智者,殊途同归。都是为了解释最简单的道理。
我感冒,感觉灵魂出鞘,是我的感觉,我看什么都是飘忽。对我来说,就是正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