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观书如观火,偏傍点画推细琐。
年老双目渐昏眊,睻目空花飞朵朵。
临池未写意已疲,展卷欲诵眉先锁。
叆叇何物乃尔神,能使精力还故我。
两片轻冰彻底明,满轮蟾影凌虚堕。
鲁鱼豕亥辨毫釐,大似燃犀走轻舸。
眼镜,古人又称为叆叇。叆叇一词古已有之,如魏晋诗僧潘尼有句“朝云叆叇,行露未晞”。该词往往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最后借以用来形容眼镜,但即使是清代诗文中,仍然还会用叆叇来形容云雾缭绕的景象,康熙皇帝就有不少诗文使用此词。因此,“叆叇”一词更多的是借用来形容眼镜。
1268年,罗吉尔培根记录了光学目的的透镜,这往往被西方认为是眼镜的最远追溯,毕竟需要有透镜,而后才有眼镜发明的可能。然而细想,这似乎不对。似乎这事墨子就干过,墨子对平面镜、凹面镜和凸面镜都有系统描述,如果培根的描述可以作为眼镜的起源,那么墨子更可以说是起源了。
从考古学上来说,扬州市甘泉镇汉墓中,该汉墓大约葬于公元67年,就曾有镜片制作完整的镜片,放大倍数约为5倍,因此,某种意义上而言,无论是理论还是实物证据上,用于光学目的上的透镜,中国都拥有最早记录。而且这还不是孤证,理论上的透镜记载,还见于张华的《博物志》,出土器物也见于南京北郊郭家山东晋墓,该墓出土的镜片,制作精良,呈外凸内凹的光学曲面,剖面是月牙形,埋藏时间大约为公元345年。
对于眼镜而言,毕竟在透镜方面还要进一步,西方最早的记录,大致可以追溯到1352年的眼镜画像,为Tommaso da Modena绘制的《Hugh of Provence》,而在我国北宋刘跂《暇日记》就有记载:“史沆断狱,取水精十数种以入,初不喻,既而知案牍故暗者,以水精承目照之则见”。刘跂,元丰二年(1079年)进士,在时间上比西方画像要早两百多年。另外,南宋赵希鹄在他的《洞天清录》中也明确提到眼镜:叆叇,老人不辨细书,以此掩目则明。赵希鹄为1170年生,1242年去世,我国这些实物记录均比1268年西方培根的透镜理论出现都早。一般而言,出现某种实物一定是要晚于理论基础的。
到明代,古代文献中关于眼镜的记载就更多了,如张宁的《方洲杂言》就记载非常详细:“向在京时,…,见其父宗伯公所得宣庙赐物,如钱大者二,其形色绝似云母石,类世之硝子,而质甚薄,以金相轮廓而衍之为柄,纽制其末,合则为一,歧则为二,如市肆中等子匣,老人目昏,不辨细书,张此物于双目,字明大加倍”。张宁,1454年进士。
田艺蘅 在其著作《留青日札•叆叇》云:“提学副使潮阳林公有二物,如大钱形,质薄而透明,如硝子石,如琉璃,色如云母,每看文章,目力昏倦,不辨细书,以此掩目,精神不散,笔画倍明。中用绫绢联之,缚于脑后。人皆不识,举以问余。余曰:此叆叇也”。田艺蘅,1524年出生。
眼镜的接下来的一次革命,那已经是1784年的事情了,即远近视两用眼镜的发明。某种意义上说,技术这东西,真的是近代开始落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