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去福田图书馆还书。
图书馆总是给我一种亲切的感觉。很喜欢图书馆那种安静又带有窸窸窣窣的书页翻动的声音。纸墨的味道也有一种让人心平气和的功效。喜欢归喜欢,但也总觉得自己一个粗人坐图书馆内还是挺不协调的。
想起图书管的一切,自然就回忆起最早初中的时候。身为团员,才得以有一次机会进入学校的图书馆,或者说就是一个办公室摆着两个大书架。我借了一本《牛虻》。小学那会,我哥初中,在学校团购了一套中学生经典阅读。当时最喜欢《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牛虻》是保尔柯察金喜欢看的一本书。看到了便借了下来。
再往前想起最早拥有的一本书是《鲁宾逊漂流记》,红色的封面,看了好几遍。那是一次奶奶生日,在樟林车头吃完饭,回家路过新华书店买的。奶奶当时给了我们几个同辈的孩子都买了一本书。后来跟我妈去澄海新环博买了《家》。奶奶之后又给我买了《春》《秋》。我自己又看了《雾》《雨》《雷》。巴金老先生写得真好。那会感觉自己看了挺多书,自我感觉很良好。奶奶是个老知识分子了,只是不幸出生地主家庭,还是过了一段很坎坷的时光。我刚开始能挣钱的时候,奶奶却去世了,都没见上一眼。想起来心里有点茫茫然,不踏实。
可能是看过一些书吧,还是挺喜欢写作。但是文笔太烂,如你所见。乱七八糟,不知所云。还书时就想着再借两本回家看。找了三毛的书。三毛是高中时候因为一个女同学才认识。那会我在看《罪与罚》,看了整整两年才看完。帮女同学还书时看到她借的《闹学记》(也可能是《雨季不再来》)就自己转借来看。然后就喜欢上了三毛朴素,真实的文笔。之后又用塞班手机的两寸屏看了《撒哈拉的故事》《稻草人手记》《流星雨》。至今想起觉得是挺遥远的日子了。
最近借了《梦里花落之多少》,看着看着总想自己写一写。我也想记录自己真实的生活。写下有意思的故事。(可能有难度,理工科男的日子有点无聊的紧)但这是一种模仿欲望吧。很喜欢三毛,看她的书,仿佛自己就在她的身边观看她的生活,跟她做朋友。然后自己也有了一种去分享自己生活的冲动。
以上,来自一个工科男划水时的胡思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