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说什么3
致良知:实现良知、落实良知
致良知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要实现良知,落实良知。致良知这个概念出现的时间比较晚,王阳明在50岁左右才正式地提出了这个观点。我们之前讲心即理,他阐明了天理不是外在的规则,是心的明澈。但这个观点依然是基于《大学》,从朱熹的观点中迭代出来的。在50岁之后,王阳明就很少再讲天理这个词,他用良知替代了天理。
那么良知到底是一样什么东西呢?知善知恶是良知。对!就这么简单。良知就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就是你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你就是一个有良知的人。那什么是致良知呢?“致”这个动词,就是要用来感化、擦亮人心,显示出这颗心的本来面目。这就是知善、知恶。有人说这太理想化了,我们知道做不到怎么办呢?
王阳明的态度很明确,他并不主张强行致良知,做不到那么就承认做不到,但是不能放任。什么意思呢?他说今日良知见在如此,这个见就是见识的见,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什么意思呢?就像是一棵树,现在长出了一个小苗,这就是你今天所拥有的良知,那么你只需要用水去浇灌这个小苗就行了。等到明天这个萌芽再长大一点,你就再加水,就这样日日精进。如果在它是个小苗的时候,你就拎来一大桶水一下子浇下去,那把这个苗就浇死了。所以良知是不断地扩充的,认识是不断地进步的,该浇多少水就浇多少水。
不故意做好事,也不故意做坏事,老老实实按照良知的指引来,这就是致良知的关键所在,叫作勿忘勿助,这个忘是忘记的忘,助是帮助的助。听到这里可能会有人说,那我当然不能故意做坏事了,但是怎么叫故意做好事呢?那好事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吗?比如说我们看到一位老人站在寒风里卖糖葫芦,你觉得好心疼,这么大年纪了,这么冷的天气,然后你决定帮助他,你走过去把他所有的糖葫芦都买下来了。你觉得,我今天可是做了一件大善事,我特别伟大,特别崇高。你甚至照一下镜子,都觉得自己看自己很顺眼,你比原来漂亮了,你帮助了一个比自己贫穷和弱势的人。
接下来,首先你买了这么多糖葫芦根本吃不完,最后你可能就浪费掉了。但是你觉得没关系,以后只要看见糖葫芦,我就想起某年某月的某一天,我做了一个善事。我们想到这儿先停下来,这种行为是致良知吗?用心学的功夫看,它显然不是。因为符合良知的做法是,你想要帮助这个人,你就买你能吃完的糖葫芦,你起了小小的同情心,那就做一个小小的善举。不要过分地拔高它,不要自我感动。那你现在一冲动,把糖葫芦全都买了,这个就是助,勿忘勿助的助,就是你对良知的拔苗助长。
这个善意没有大到那种程度,但是你被自己感动了,那这个善意,最后竟然长成了自私自利的模样。你会沉醉在自己的施舍中,对他人的帮助就变成对自己的虚荣心和优越感的满足,甚至你会在心里说我帮了他,那有一天他也应该来帮我。或者我帮了他,我给他发了个红包,他就应该对我感恩戴德,结果他不给我“磕头”,他不泪如雨下,他不感动……那这个人就是没有良知的。你就生气了,那这个就叫作忘。
一件事没做到或者是做过了,这都是偏离了良知的,所以心学说要勿忘勿助,就是不要偏离,不要压抑自己,也不要刻意拔高。就是老老实实地去做事,遵从内心。但是其实并不太容易,因为有的时候,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不是老实。那么我们在平常的生活中,应该怎么样在心上下功夫呢?那答案就是,心学的修行在俗世。也就是说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包括每一个让你愤怒、焦虑、嫉妒,或者不安的时刻,其实都是做功夫的时候。
知行合一:感知与反应的统一
首要的修行就是知行合一,这个就是心学的第三大观点。很多人以为,知行合一说的就是实践出真知,理论跟实践相结合,其实不完全是这样,他讲的是感知和反应的统一。徐爱和同学们就曾经反复地辩论什么叫作知行合一,但一直没有一个结果,所以他就跑去问老师,说:“现在的人都知道应该孝敬父亲,应该跟兄弟友爱,但是做不到,这是不是说明,知道和行动本来就是两回事?”现代人也有这样的观点,对吧,就是明明知道很多道理,偏偏过不好这一生。
那王阳明是怎么回答呢?他说,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如果真的知道了什么是好的、善的,那他一定会去做,如果他没有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你只知道了这个道理,但是却并没有真正地认可它,没有用心去体悟它。
什么是真正的知行?《大学》里面就说得很明白,说如好好色,恶恶臭。就是这个几个字写下来,字是一样,但是读音不一样。什么叫作好好色呢?就是你见到美好的东西,心里自然就会喜欢。那什么叫作恶恶臭呢?就是你闻到恶臭的味道,你自然就觉得厌恶。那如果一个人鼻子失灵了,他就闻不见恶臭了,就不觉得厌恶了,他既然不知道恶臭会这么让人难以忍受,他就不会有捂住鼻子的行为。也就是说,只有你的内心真的有了感受,真的是这样认知的,你才会有相应的行动。所以人的感知和反应,是瞬间生成且高度一致的,才是知行合一。
你没有做到的事,不能够为它行动的事,一定是因为,你内心没有真正的认知,你没有真正地了解。但能够透彻领悟的事情,你就一定能够做到。所以一个人不去孝敬父母,或者不能够戒烟,或者不能够无条件地爱孩子,其实就是因为他们的心里面并不认可这件事。知行就像阴阳,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开的。未行的知,不是真知。你没有为它行动,你就不是真的心悦诚服了。那么心学讲究知行合一,就是要把天理落实到意念、思维、语言、行为上,让它真正的表里一致、言行一致,这叫作合一。
有的学生就问王阳明,说静时,我感觉自己心存天理,可是一遇到事就又乱了,怎么办?我们常常也会有这种时刻,就是我想好了要怎么说,可一到上台就说不出话了。我想好他批评我的时候,我要怎么回复,可是一到那里就慌乱了。王阳明就说,所以人必须在事上磨练才立得住,才能够静亦定,动亦定。也就是说这个定字并不容易做到,那么想要做到一定要在事上磨练。
如果一个人,只是让自己处在安静之中,平时只静不动,不去经历事情,那么这个人能够取得成功吗?能够在混乱之中一片澄明,找到定力吗?答案是否定的。在王阳明看来,如果平时不在事上磨练,遇到事情就会应付不了。换句话说,一个人只有在事上磨练,才能在遇到事情的时候应付自如。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够站得住脚跟,不论动静,都能够心定。
我们讲到这里有人说,这下豁然开朗,但是知行合一的确不容易做到,那难在哪里呢?就是难在它成本极高,说良心话,办良心事,致良知,它需要付出代价的,你要有勇气去承担这种代价。一个按照良心办事的人,其实一定不会软弱。软弱的善人,往往只是好好先生,用孔子的说法,那这种人不是善良,他叫德之贼也,他是高尚道德的贼。那么心学的目标,就是避免一个人成为软弱的德之贼。
一个遵从心学的人,善良是要出能力的,良知是能够创造价值的。所以,王阳明的心学里面就提倡,我们用善意和爱对待所有人,但是不能够成为没用的好人。良知能够让你超越强横和脆弱,能让人变得圆融,让人的能力不被情绪和不良的心态所干扰,百分百地被发挥出来,只有这样,才叫作功夫上身,知行合一。
常快活功夫
我们说了那么多心学的功夫,大家觉得,这越讲越觉得挺难做到的。那我们学习心学,就是为了受这个苦吗?显然不是,心学追求的最终目标,六个字叫“大快活”和“大自在”,书中对应了一章叫作常快活功夫,就是人要想常快活也是有功夫的,那《论语》中有一句话,叫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就是一个违背了良知和天理的人,他是没有办法长久地待在贫苦的环境里面,也没有办法长久地待在富贵的环境里。在贫苦中落魄凄凉,他觉得太难忍了,可是在富贵中,他也觉得好像烈火烹油,在火上烤,有的时候良心上也不安。所以不管什么样的环境,他都惶惶不安。
我们讲过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它其实就很典型,里面那个男主角,叫拉斯柯尔尼科夫,他有一套理论,说一个非凡的人,可以为了更为崇高的目的,去伤害和杀掉另外一个人。所以这个拉斯柯尔尼科夫,就杀了一个压迫穷人、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他觉得这个老太婆反正很可恶,自己是替天行道,本来他充满了这种正义感,来说服自己,合理化自己的犯罪行为。但是杀了人之后,他突然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心安理得,尽管他出于种种的侥幸,逃脱了警察的追踪,逃脱了法律的惩罚,但是他常常会打着哆嗦,提心吊胆,觉得自己时刻都要暴露了。
他发现这种罪孽感永远消除不了,这就是背弃了良知之后的不仁者。他骗不过自己的心,良知的审判每时每刻都抓着他,没有放过他。那怎么样才能真正地解脱呢?就是拉斯柯尔尼科夫最后去自首了。他愿意跟随着良知的脚步,踏上一个救赎之路。所以从孔子到王阳明,其实都在讲,不仁者,做什么都不会快乐,因为心不安。
孔子说,知者利仁。就是一个智慧的人,是非常清楚地知道,只有行仁义,对自己才是有利的。那种心的安定,会让你打开幸福的一扇门,所以心学能给人带来最大的利益,就是帮你找到真正的快乐和自足,这种快乐,并不是说物质和感官的享受,它是一个人心里安定之后,带来的轻松感。那这种快乐,是不依赖于任何外物的,是你的良知带给你的。
王阳明也有一个口头语,就说,常快活便是功夫。在他看来致良知就是常快活的功夫。讲到这儿大家有没有回忆一下,就在我们所知道的那些人里面,有谁是常快活的?其实《论语》中就有记载:孔子的学生中有个颜回,那个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就是这个吃得也很差,住得也不好,别人也没有多看得起他,可是这个叫颜回的人,依然快快乐乐的。
为什么别人在这种艰难的处境中就觉得忧愁,可是颜回却能自得其乐呢?孔子就说,颜回真是个贤人。他明明什么都没有,他乐什么呢?王阳明的学生也不理解,他就写信问老师。说先儒说要寻找颜回的快乐,可是颜回的快乐,和平常人的七情六欲,是相同的呢,还是不同的?如果相同,那人只要满足欲望不就能快乐吗?何必要做圣贤呢?如果真的有另外一些快乐,那么圣贤遇到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他还能保持快乐吗?而且君子,如果对自己要求非常地严格,那不就很难快乐吗?那终身就特别地忧愁吗?所以这个学生就觉得好矛盾,我该怎么理解呢?
王阳明收到这封信,就回答说,乐是心之本体,良知即是乐之本体。快乐的源头就是良知的充分发展,这种快乐圣人、贤人有,普通人也有。但是普通人常常不自知,有这个快乐,但是自己觉得这不重要,掉过头来要去外面寻找,反而寻来很多的愁苦。那颜回为什么快乐呢?因为他的心上没有负担,就因为他没有负担,所以即便处在贫贱的环境中,心里也是安宁的,所以他容易感到快乐。
那么小人呢?欲望满足的时候很快乐,但是纵欲也会给人带来负担,就会腐蚀了这颗心的生机。心常常觉得很劳累,那么日子就慢慢地变得越来越疲倦,一个心累的人怎么可能常快乐呢?这就是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王阳明认为人的心本无不乐,如果你这颗心是有良知的,是没有私欲遮蔽的,那么在春天里你吹着风,洗个澡,然后看看鸢飞鱼跃,鸟鸣兽舞,草木欣欣向荣,你的心,就能跟自然中的万事万物融合,你就会觉得很快乐。
但是一旦有了私欲,你说隔壁家老王涨工资了,你说那谁谁谁比我长得好看,说我今天又胖了三斤……这都是外界的私欲,会扰乱你内心的宁静,这就是王阳明说的,你从外面自找了一些愁苦。所以快乐不是私欲的满足,反而是为你的心卸下种种的负担,让它恢复本来的功能。去爱,去感受,就算遇到了大起大落,嚎哭一场,那也不会损害你的心之本体,你就依然能够拥有快乐的能力。此心安处即是乐也,那乐的本体,是不会为外物所动摇的,这就是阳明心学的最高境界。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自己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呢?他曾经立下辉煌的功业,但是他毕生最看重的就是讲学,他不是规规矩矩地在课堂里面一板一眼地教。周月亮老师就把王阳明称为侠儒,他的教法是非常诗意的,是审美式的。他注重改变学生的性情和气质。
王阳明的学生们回忆说老师点化同志,多得之登游山水之间。就是在游山玩水之间他随时指点,想起什么就说什么,快乐随心,这个就是以乐为本的教育。他说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他教人做功夫,就是领着学生们白天去登琅琊山,然后游瀼泉。每到了月色很好的晚上,他就跟学生们彻夜地欢歌、饮酒、赋诗,那么多人歌声响彻山谷。
嘉靖三年八月中秋,王阳明52岁,他在天泉桥的碧霞池上,设了一个宴会。这次宴会有一百多个学生参加,大家很高兴,喝酒喝到微醺的时候,就敞开了性子唱歌、聊天,自由活动。大家有的投壶、有的击鼓、有的泛舟,这种快活的氛围,就让王阳明心中很舒坦,他写下了一首诗叫《月夜》。我们选读其中的两句,说万里中秋月正晴,四山云霭忽然生。须臾浊雾随风散,依旧青天此月明。他讲的依然是致良知,良知就像明月,而外物和人的私欲就像遮蔽月亮的浊物。那些浊物不会损害月色本身的清明,来一阵清风吹散掉浊物,月光便自然澄明。
这本书也许就是一股清风,我们学习心学的目的,也不是为了获得世俗意义上的成功,不是为了用一套大道理,去束缚自己的身心。心学就是让一个人快乐的哲学,这种快乐不是声色欲望的满足,也不是功名利禄带来的虚荣,是让一个人的心,不再为外物所负累,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我们讲个彩蛋。
关于王阳明的生平,我们整体梳理一下。明成化八年,王阳明出生在浙江余姚的一个官宦人家,15岁的时候他就出游塞外,去往居庸关、山海关。他从小就喜欢军事,小小年纪,就已经有了经略四方之志,立志要成圣。
28岁王阳明进士及第,他的仕途还算顺利,一直做到了兵部武选司主事。但对于什么才是圣人之学,他苦苦地思考,一直没有答案。又过了7年,王阳明35岁,他被发配到龙场做驿丞,这才是他人生中百死千难的时刻。可是也在这里诞生了伟大的(阳明)心学,此后王阳明的人生,便势如破竹,一路走高。
在王阳明46岁的时候,遇到了宁王造反,朝中大乱。结果只有兵部尚书王琼说:“王阳明在江西肯定会抓获叛贼。”果然只用了1个多月,宁王就被王阳明活捉。在平定宁王叛乱之后,王阳明就被封为新建伯,这是一个世袭的爵位,但是他并不志在官场,以后大概有10年时间,王阳明跟他的弟子们,将所有的精力都放在讲学上。
他对读书的士人们讲,也对普通的老百姓讲,他的弟子中有朝廷的官员,也有曾经烧盐做苦力的商人。所以这些人,就把心学传播到了各地,在嘉靖七年,王阳明56岁,他再次领兵抵达广西平叛。其实他是不想去的,这个时候身体已经非常差了,但是没有办法,就这件事只能他来做。
叛乱平定之后,他的病情就加重了,最后病逝于回乡的小船中。在生命最后的时刻,他的弟子守在身边,问他说:“你有什么遗言?”王阳明只是笑了一下,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8个字真是非常非常地感动。你要常常反复地想,把它放在颠沛流离的时代里面去想,你就会觉得,心学能够让一个人,获得什么样的成就?这颗光明的心,让王阳明度过了没有遗憾的一生。
周月亮老师在他的另一本书《王阳明传》中说:“渴望不朽的人,认为日常生活不值得过,渴望生活的人,认为追逐不朽是虚妄的。可是王阳明会告诉你,人可以通过任何生活来创造自己。渴望生活和渴望不朽,可以统一于致良知中。找着良知的发窍处,就能每天都活出新水平,把一生变成自觉地改造自己,自觉改造社会的修行之旅。”此心光明,亦复何言,这8个字我们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