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的星星之火早已成为不灭的燎原之势,20几年来前赴后继,且并无熄灭的迹象。这个圈子里言必称创业, 每个人心心念念的都是如何拉个团队、建个公司。就连华为、联想这样的“上了年纪”的企业也要在公司内部进行“二次创业”。似乎创业是一种流行,是一个出路。
一个拿到1000万美刀风投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和他们写字楼下面每天早上为他们提供一餐热腾腾早餐的煎饼摊相比,真的有那么大的区别吗?
有,当然有!
前者谈论的是BP、是VC,后者谈论的是鸡蛋和葱花。
前者关注的是入口、流量、KPI,后者的期待是原料不涨价, 更多人来买和不要遇上城管。
前者帐面的支出辄就是6位数,后者会把口袋里的百元大钞整理好存进银行。
前者披星戴月地离开,几个小时后,后者在霞光里出现。
两年之后,投资人决定不再给前者追加投资了,而后者在家乡盖起了一栋小楼。
我想说的是:
创业也是生意,立足于创造价值而不只是讲故事。
煎饼摊的老板老刘大哥,每天按时出现在固定的地方,风雨无阻。对每一个匆忙的年轻人都笑靥以对。几句问候贴心而温暖。对常来的主顾们的偏好更是烂熟于心,无需多言就能在对方低头刷手机的时间内快速送上对方要求中的煎饼。
A公司凭空设想了一个用户的痛点,讲了一个满足痛点的故事,加上创始人在行业里的名声,投资人听上去觉得颇有些道理,高高兴兴地掏了腰包。A公司开始招兵买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第一版产品建立在“抄”和“猜”的基础之上,没有做过调研,更没有用户画像,对竞品的了解也只是简单地看了看别家的产品。产品在开发过程中问题层出不穷,导致迟迟完法上线,好容易上线了又bug不断。运营团队每天都在安抚不多的用户的受伤的心灵,但反馈来的产品问题总不能解决。原因是开发团队认为优先级不高或是“太麻烦”。“有用户在用!”的现实大大激励了A公司的年轻人,他们不断地臆想着用户的需求该是什么,一次次进行产品迭代。但由于对用户的了解不足够,每一次迭代几乎就象一次大改版,新用户摸不着头脑,老用户更是无法使用,深深地伤害了种子用户的热情。快一年过去了,A公司竟然有了新故事,把几千的用户数量生生地说成百万级。于是,投资人的第二轮融资又到了。
跟老刘的煎饼摊比起来,如此高大上的A公司始终没有自己的盈利方式,但可怕的是,A公司的管理层并不这么认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编织一个个连自己都信了虚假故事,活在一夜暴富的想象中。商业计划书里的数据完全是用计算器按出来的,没有真实的用户数量,也没有扎实的市场调研,一味地忖度着投资人的喜好,堆砌着不着边际的文字和数量,侥幸拿到了第二轮投资。老刘不懂什么商业模式,但卖煎饼这事儿包装一下,就是一个“满足高频次,低门槛刚需的盈利模式”啊。抓住痛点(饿),解决它(提供煎饼),同时方式简单(买入原料,做成煎饼再卖出去),不断重复(每天早上6点到9点准时出现)。
创业是一次向死而生的历程,目光坚定,身段柔软
其实过去的一年里,老刘也经历过几次坎坷,被城管抄没了小车,原材料价格不断地上涨,自己因为生病不能出来摆摊。
A公司团队经过一年的高强度的工作,产品并没有什么起色,谁都看得出来市场反响平平。团队初创时的豪情壮志已经消磨殆尽,公司发展方向模糊不清。
老刘赚到的钱已经达到甚至超过了他最初起一个煎饼摊时的期待了,他本可以打道回府,但又觉这么多年轻人需要他提供的这个小地方吃一顿可口的早餐,想想有几个总来的孩子一年来消瘦了不少,心中又有些许不舍。快过年的时候他无意中看到他总出摊地方附近一个沿街小门脸房转租,价格不低。如果把这里盘下来,即免去的城管的查抄,也可以经营一个小买店,这样,他的赚钱的时间就从每天上午三个小时扩展到了全天。老刘自认自己摊的煎饼的手艺不赖,进店之后可以多加几种材料,也可以小小地涨点价,以平衡原材料上涨造成的利润降低。让他偷工减料,他可不干。其实,最让他动心的一点的门脸房里面还有一间小的住房,他就可以把自己简单的家也搬过来,不用再出一份钱租住处了。这样,小摊主老刘变成了小店主老刘。
A公司呢?在最初的产品方向上进行了简单的尝试,受到挫折之后立刻调转方向,朝着另外一个也许有可能方向去了。产品的底层架构、基本逻辑、功能框架、表层表现统统无法支持,全团队要重新再打造一款新的产品。A公司的创始人又一次掷地有声地向全公司宣布这一次转型是多么的正确无比,这次方向的未来是多么的光明万丈,兄弟们撸起袖子再大干一场,我们就是这个行业里一颗闪亮的新星。老用户?没几个,我们可以视他们为不存在!缺少相关的技术人员?招啊!不知道怎么做?有竞品啊!以前产品的bug?不用管,先顾新产品!上线时间?你们尽快,我去跟目标用户谈,先稳定他们!跟投资人怎么交待?就说新产品利润更大,基数更多!
同样是在创业过程中遇到了困难,老刘对过去的一年进行了“复盘”,找到问题并幸运的找到了解决方法---进店。这样的决定因为老刘心中有他的客户,而且以为客户提供更高质量的服务作为发展的方向。无论是多品种的煎饼还是小买店里的饮料零食,老刘这个决定是沿着食品这条主线从数量和品质双方向进行提升,不仅没有伤害他自己煎饼摊的老主顾,反而是为他们提供了更富丰的产品。老刘的个人品牌在过程中得到了大大的提升,新的产品形式--小卖店和更长的营业时间,为老刘带来了更多的顾客,当然也有更多的收入。
A公司的战略性转移在团队的不解之中坚决地执行下去了。已经有一些团队成员无法接受这种没有规划和方向的做事方式,以及在不成功的产品中渐渐失去的成就感和自信心,选择了离职。公司的管理层并没将这样的离职看做公司已经生病了的表征,只是走走形式,找离职员工谈谈心,告诉他们这是创业公司的常态,如此这般云云~~~
创业是好多人梦想的合集和集体升华
A公司的产品经理小孔是老刘的老主顾。新年过后看到老刘的煎饼摊升级了,特别高兴。第一天的一日三餐都是在老刘店里吃的。早餐吃的是”家乡煎饼套餐“---一个原味煎饼加一杯豆浆。午餐是”豪华煎饼套餐“---紫米煎饼,两个蛋,一根火腿和一瓶鲜橙多。晚餐是”IT煎饼套餐“---五谷煎饼加一听可乐。小孔在老刘不大的店面里边吃边跟老刘聊天。知道IT煎饼这个名字老刘侄子给起的名字,老刘扩大经营之后自己忙不过来,就把大哥的儿子带来了。小刘高中毕业之后学习了一些程序开发的技术,但毕竟基础还是太差找不到工作,刚好叔叔这边需要人就跟了来。小刘是个肯学也肯吃苦的孩子,叔叔教他的摊煎饼的手艺和不能偷工减料的生意理念他都学到了。而且还根据自己对周边顾客的理解推出搭配不同的煎饼套餐,并起了名字。由于自己也想成为一个程序员,又看到这周边的程序员这么多,索性给一套餐起了”IT煎饼套餐“这样一个名字,非常贴心地在套餐里配了可乐。小刘张落着贴出二维码,支持微信、支付宝付款。周边写字楼或是居民区里的白领、住家加他的微信下单,还给送货上门,小刘勤快,又会说话,每天做得虽然辛苦但也不亦乐乎。老刘也乐得小刘做这些事情,这些他都不太懂,也玩不转,但他知道年经人愿意思考又勤劳,就是件好事。
小孔看着小刘,心中竟泛起了些许的羡慕。小孔的办公环境要比小刘的好上不知道多少倍,用着苹果笔记本,喝着手工制作的咖啡,每月有还说得过去的固定工资,但似乎远没有小刘开心。小孔有三年的产品经理工作经验,说不上是产品大牛,但有一套自认为还不错的产品理念,加入创业公司就是非常希望能一试身手。但他的上级是一个毫无产品背景的程序员出身的产品总监,听说他也有很多年不写程序了,所以,小孔几乎无法从上级那里得到任何的支持和帮助。与程序员的沟通也没有什么章法,公司从来不认认真真地进行产品规则,自已做了这一年多无非就是画画原型,写写文档(这些也都没人看)和处理一些所谓的紧急需求。自己提出的对产品的想法,不是被产品总监打压下去,就是直接因为时间紧而被精减得不成样子。自己曾经做过一份相对完整的产品规则,想找创始人聊聊,但又苦于中间有一个产品总监还是不好开口。他在公司的好基友程序员小李,一年之后都被叫做老李了,老李的头发似乎比一年前少了一些。有时他们在楼道抽烟的时候,老李深深地吸一口烟,缓缓地吐出来,念叨好几句”这样不行啊,这样不行啊。。。“小孔也知道,老李这一年为了赶进度没少加班,后来听运营的同事说,用户对产品的热情度很低,老李一下子就沮丧了起来。小孔还记得上次开动员会的时候,老李听着老板在上面侃侃而谈里,眼中饱含着期许和兴奋的光芒,如今他的眼中只剩下红血丝了。同部门来了两个新的产品经理,都是刚毕业的学生,都有着和小孔一样的热情和抱负,但没人给他们做培训,也没人带领。两个新人开始还问一问,但最后还是深陷于无序和迷茫当中了。小孔有时会指导他们一下,当然是在总监看不到的时候。可是没有系统的培训,小孔也觉得无能为力。很快,这两个新人也辞职了。
接下来的一年
A公司的产品方向又变了两次,老刘的小卖店上了彩票业务。
A公司的第一批员工都快走光了,老刘又找了一个小姑娘来帮忙看店。小孔还YY了一下,这小姑娘最后会不会嫁给小刘。
A公司最后一次商业计划书是数据服务,小孔知道产品上根本没有那么多人。小刘的外送业务风生水起,他开始尝试给一些信得过他的老客户收费跑退了。
A公司的下一轮融资几乎不太可能了,老刘在老家盖了一栋小楼。
快两年了,小孔觉得自己心中原本燃烧着的梦想的火焰就快熄灭了,再不重新点燃恐怕就再也没有了。
小孔辞职了,辞职那天,他觉得特别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