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部华语电影,以其真实和鲜活,赚够我们的眼泪,它一瞬间就摄住我们的心魂,因为,那个女孩的故事,让很多人想起美好、烂漫,又伤感、压抑的青春。
它就是《狗十三》,一部讲述初中女孩在青春期于残酷变化中成长的故事。
张雪迎饰演的李玩是故事的主角,12岁,刚上初中,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同住,母亲在其幼时离家。开篇时,李玩还是一个套着牙箍,额头长粉刺,关心平行宇宙和衣服款式的快乐少女。
而剧终时,李玩已变成一个压抑内心痛苦,躲在布满爬山虎的墙角掩面哭泣的“小大人”。
为什么呢?青春,看来不只是一个名词。
自从父亲与继母新添一个弟弟之后,李玩在家里的角色和地位已悄然变化。父女在学科选择上发生争执后,父亲便买一只小狗哄女儿开心。热爱物理的李玩给小狗取名“爱因斯坦”,并待之以朋友。
爱因斯坦走丢后,李玩疯狂寻找,全家不得安宁。后来,继母心生一计,新买一只同品种的小狗假冒爱因斯坦。李玩,还有堂姐李堂皆拒绝承认,可最后却不得不接受“新狗为旧狗”的荒诞事。
“你再闹的话,就是不懂事了。”继母双手交叉,搂着胳膊说。这个姿势所代表的心理意义是:你不配合,我们就推开你,孤立你。
在挨了爷爷一顿骂之后,李玩强忍着泪水,哭声也咽回卡住喉咙,并将愤怒压抑心底。她开始妥协,也开始明白青春是披着华丽袍子的伤痛。
处于青春期的李玩口服心不服,任性离家,深夜不归,多年不出门的奶奶因寻她而迷路。父亲寻母时在门口看到李玩,粗暴地摁碎她手里的酒瓶。
寻回奶奶返家后,父亲拽着李玩,抽她耳光,掐着她脖子逼其向爷爷奶奶道歉。
而后,如猛兽般狂怒的父亲平静下来,深感后悔,将女儿抱坐腿上,要求她接受自己的歉意。
“你要原谅爸。……爸打你,是因为爱你。长大了,你就明白了。”
看到这句话,不知多少人会抽泣,流泪。太熟悉的话语,太真实的画面,隐含着多少人的如烟往事。
我们都看得到,父亲是真的很爱李玩,对她很好。也就是这种爱,让人好揪心。
以爱之名,就可以训斥孩子,抽打孩子、控制孩子!而这,偏偏成为中国家庭教育的真理。这种爱的名义,由强大的家长主导,弱小的孩子无从反抗。
其实到现在,我们都想不明白,所谓的爱,是你给我你想给的,还是我要我想要的?
故事还没完。李玩还是真心接受了新爱因斯坦,因为已被弟弟挤到家庭角落的她,倍感孤独,而狗,成为青春期的她最可靠的伙伴。
家人对爱因斯坦,却是双重标准。弟弟昭昭在家无法无天,拿晾衣杆打狗狗,并被狗狗吓到后,家人丝毫不顾李玩的感受,决定抛弃爱因斯坦。
看着两个爱因斯坦的不幸命运,李玩有没有想到自己身处一个充满敌意的家庭里?她所憧憬的飞扬青春,从未被温柔相待。
最后,新爱因斯坦在流浪狗收容所绝食而亡。在收容所门口,李玩看着面有愧色的父亲,挤出两个字:谢谢。
而在父亲为她举办的物理得奖庆功宴上,她接受邀请,尝了一块狗肉。我想,她是在以一种决绝的、惨然的方式告别青春。
她吞下的,何尝不是自己苦涩的青葱岁月。
此片导演曹保平曾对媒体说:“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
大人的爱,是宏观的、粗糙的。他们爱你,可也忽视你。他们总在述说自己的艰难——生活也确实不容易,可往往会忽略掉孩子成长的艰难。
比如,父亲第一次带女儿去看科学展,却记错时间,白跑一场;第二次承诺带女儿看天文展览,却耗在应酬上,他觉得跟老板喝酒,才是“人生中最大的事”。
比如,养育多年,父亲和奶奶都不知道李玩喝牛奶过敏。胡乱给李玩取名,但生了男娃,就不能“太随便了”……
剧情在结束前还有一次冲突,那就是李玩和李堂看到老爱因斯坦。李玩压抑着内心涌动的喜悦,跟牵狗的主人说声“对不起”便走开,然后,一个人站在无人的巷子里掩面哭泣。
身边墙壁上,曾经张贴的寻狗启事切入镜头。片尾音乐响起:
夜,深藏于心的夜
花,绽放于血的花
我奔向,昏黄迷茫的光
……
如果,片尾还有李玩带着耳机吃面的镜头,我想她应该会播放李志的《这个世界会好吗》:
只是那些猛烈的情绪
在睡不着的时候折磨着我
……
妈妈,这种失落会持久吗
这个世界会好吗
忘记一些隐秘的委屈
在回头观望的时候迷失了自己
我国著名画家、音乐教育家丰子恺曾说:青春是多么可爱的一个名词!自古以来的人都赞美它,希望它长在人间。
青春,本应值得善待。所有已爱之名义粗暴对待青春的做法都是伪善的,残酷的,都是将自己的焦虑、愤怒和无能转嫁给孩子的行径。
据最新研究,当下,女孩初潮来得更早,男孩遗精来得更早,这意味着新时代的孩子青春期来得比以前更早,父母会提前面对叛逆期的孩子。
请温柔对待孩子们的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