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互联网的发展让人的个性愈加突显,所有人都有了尽情展示自己的舞台,所谓怀才不遇更多的变成了懒惰、逃避、自欺的借口,未来会是一个覆盖全球的大的协作体,每个人都必须以自己的不可替代性来战胜机器,在整个网络中找到属于自己的连接点,并尽可能的打造自己的品牌,在这样的局势下,如何让自己的名字广为人知?方法确实有很多,现在的网红、还有各式IP全都是值得研究的样本,我无比敬佩别人的创意,人家就是脑洞足够大到容纳全宇宙,变着各种法儿玩出花来,这种能力不服不行,鉴于自己的先天局限,我给自己选的有可能扩大影响力的方法是最传统的写作和演讲。
创意开脑洞这需要聪明智商的事我干不了,所要做的就是正视自己的局限,从最擅长的地方入手。
昨天和几个小伙伴讨论到累积问题,我通过自己以及身边朋友的事例说一般从0到1都需要每天15小时左右专注一点的突进,然后大约1年半到两年之间会出现一个大的机会,一旦抓住就风云直上了,小陈总结说其实就是聚焦所有的时间精力死攻一点,只要突破一点就能勾连起一片来,我很赞同,就像放大镜聚焦阳光,也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达到燃烧的温度,一个火头会就会引发巨大的燃烧,关键是这个聚焦的过程,有过这段经历几乎可以在任何事上找出突破点,然后精进,这不就是成长吗?
而我最擅长的就是啥也不想开始干,每天干。
写作每天一篇160多篇了,进步明显,而且这么持续下去最终会达到什么样的状态,我也不知道,且静观就是。
开始演讲练习两周了,之前太宅这方面严重不足,而一旦意识到这是最重要、且可以通过练习达到很高水准的,最适合我这种不用怎么动脑子、只需要不停的连就可以的本娃。最开始的时候我是照着名篇大声朗诵的,然后录下来听,没两天就发现不足,这种方式只能算是复制别人的东西,而且没有相同的背景和外部客观因素,根本讲不出名篇的意境,只是一篇毫无感情的范文。然后马上作调整,以《奇葩说》《超级演说家》等作为素材,又用我最擅长的代入学习法,模拟如果是自己上台遇上相同的话题怎么发挥,《超级演说家》用来练习准备好讲稿的演讲;《奇葩说》用来练习即兴论辩和快速反应能力,这个很是烧脑,变相的操练大脑,没准儿还能变聪明些,所以最近一周几乎全部是以《奇葩说》为素材当场即兴训练,平时自己看电视只是觉得这帮人很厉害,并没有很直观的感受,当自己即兴练完录音一听就知道了和奇葩们的巨大差距,不过我笃信重复操练的意义,虽然每次都惨不忍听,但总有能像他们一样的可能。
昨天参加新精英的活动,做一场三个小时关于财务的分享,这是我第一次面对几十个人演讲,首先压根就不知道该准备些啥,就带着一颗脑袋和只有四句话的大纲去了,虽然没有其他人说的当众演讲会紧张,我不知道紧张是啥(人笨还是有些好处的),就直愣愣上去沿着大纲主线讲了三个小时故事,感谢所有的听众以及过程当中的互动,我的第一次就这么还算顺利的结束了。我清醒的知道不能算是一场特别成功的演讲,但是相比平时的训练还是有很大进步的,我喜欢自己踏实稳健的进步,第一次三小时的即兴演讲没有被听众哄下讲台还互动的不错,我更加确认了自己每天持续操练的意义,一点点的进步都是看得见的,感谢群里的伙伴小刘专门到现场,还有给我反馈的小陈,见证了我的第一次其实并不是特别成功的演讲,然后我会用看得见的努力、可量化的付出以一场百日后的演讲来证实只要精进就能有巨大回报!
我说的每一条理念都会用自己的成绩来证明,过程中的行动都清晰可见,我既然做得到,那所有人都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