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
故宫
建筑文化
中华文明
11. 检阅天下(须弥石座)
在佛教的经典中,世界的中心有座须弥山。因此,佛都供奉在须弥台上。紫禁城建筑也居于须弥石座上。中央者土,君宫也。
可以观天、望气、观敌、检阅,并能抬高木建筑,免受水侵。
石栏杆的每块栏板边有小洞,用于排水。每根望柱下,都有一个石雕兽头,嘴里有穿透的圆孔。它叫“螭”,传说中龙的一个儿子,喜欢水。
没有建筑的台是坛,祭神敬天的场所。紫禁城三大殿的高台,既有台的功能,又有坛的意象。
12. 光影时间(日晷)
日晷,掌握时间的象征,设置在紫禁城重要的宫殿前。
每年,从春分到秋分的半年中,太阳直射在北半球,晷针的影子投在晷盘正面。从秋分到第二年春分,太阳直射在南半球,要从晷盘的背面读取刻度。
13. 帝王心镜(三大殿牌匾)
1915年袁世凯登极称帝,把满文抠掉,把汉文移到中间。现在紫禁城外朝大殿的牌匾,都只有汉字。1644年,满族皇帝重归紫禁城。第二年,三大殿重修完成,命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旁边配上了满文,寄予天下和平的心愿。
太和殿最初叫奉天殿,在明朝朱厚熜时期、一次焚毁大修后改名为“皇级殿”、“中级殿”、“建极殿”。“极”,是屋内正中间最高处的木件,引申为“中正之道”。朱厚熜用这三个“极”,标榜自己“统治天下,符合中正之道”。
14. 金砖墁地
紫禁城殿内的金砖,取自江南的土。经过掘、运、晒、推、舂、磨、筛七道工序,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掉土性。它们沉浸于姑苏的水,经过三级水池的澄清、沉淀、过滤、晾干、踩踏、摔打六道工序,炼成稠密的泥。用木板木框做成模具,把泥放入模具踩实,去掉多余的泥,抹平表面后露天阴干八个月。经过糠草烧一个月,去除水分。片柴烧一个月,棵柴烧一个月,松枝柴烧四十天。烧制完成后,冷却四五天出窑。经过砍磨、浸桐油。每块砖烧制着年代、规格、产地、督造府、工匠名。原本不名一文的泥土,有了黄金的身价。只在皇帝长居的宫殿铺设。
15. 座拥天下(太和殿御座)
太和殿内的宝座被香筒、香炉、瑞兽围绕。仙鹤,保佑皇帝健康长寿;宝象,寓意“太平有象”,象征着国家安定稳固;大象驮着宝瓶,瓶中盛着五谷,象征丰收吉祥;甪lu端,带来广博知识;屏风,始于周代,专设宝座后以示天子权威。曾在1915年被袁世凯撤换,失踪。1963年于库房中寻获并开始修复。
宝座精美但并不舒适,用以警醒皇帝。
16. 六龙御天(贴金工艺)
太和殿中有六根盘龙金柱,围绕藻井中的金龙。
金柱通过木材外披二层麻,抹六次灰,再用沥粉贴金的工艺装饰图案。
贴金是用99.99%纯度的黄金,压制成小片的金叶,夹在用煤油熏炼成的乌金纸里,再进行2万次捶打,才能把1克黄金,打成约0.5平方米的金箔。
17. 为君之道(太和殿楹联)
太和殿的匾额是乾隆皇帝御笔亲书。
右联意为:上承天命的皇帝,应做九州万民的榜样。这是多么艰难的事,怎么能不恭敬呢?
左联意为:上天帮助同心同德的人。愿永远保佑天下太平。
横批意为:极,是屋脊正中的梁。建极,建立中正的治国方略。绥,指顺应。猷you,为道,为法则。天子上对皇天,下对庶民,都有神圣的使命。他应当中正地治理国家,顺应大道。
18. 镇殿神符
太和殿天花板上的空间,称为“举架”。在05年大修时,发现雍正时期放置的五块符板。这些符板在养心殿、乾清宫、太和殿皆设置。
符板正面刻着四层内容:汉传佛教的经文,佛教与道教融合的方位神名号,藏传佛教的咒语,道教的璇玑八卦。符板背面是七十二道太上秘法镇宅灵符,也是七十二个愿望。
19. 巧夺天工(斗拱建筑)
斗拱是中国技术最复杂的木材建筑之一,也是结构最简单的。斗拱承托了宫殿,扩大了横梁的着力面积,向下传递至立柱。即使拆除了墙,宫殿依然能屹立不倒。
斗拱的数量,也成为了彰显等级身份的象征。
斗拱由榫卯结构组成。榫卯结构的虚位使得建筑具有一定抗震性能。
20. 金光灿烂(琉璃瓦)
给成型的瓦片上釉料,再次入窑,便能变得如同琉璃般色泽光鲜亮丽。不同金属氧化物构成了不同颜色的釉料。
在紫禁城中,不同颜色的琉璃瓦使用也是有规制的。
黄色属土,土居中,帝王居天下之中;紫禁城绝大多数屋顶是黄色的。
青色属木,木位东,主生;东面皇子皇孙学习成长的南三所屋顶是绿瓦。
黑色属水,水位北;神武门内东西大房用黑顶。
不同规格的琉璃瓦相连形成屋脊。屋脊末端用瓦当结尾。瓦当上留有圆孔,打入钉子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