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小就对佛教感兴趣和好奇,寺院里师父们的生活对我来说太过神秘,跟此次同行的人不同,自己对宗教的兴趣并非受家人的影响,自己的父母不信宗教,他们甚至是反对的。当然我理解他们的想法,毕竟当下宗教信仰中,青年人所占的比例不多,要是听到谁家的子女出家了,必定会引起轩然大波,对他们来说:“信佛、出家是一种迷信和愚昧”。
同行的人大多数是同龄的在读大学生,有本科、读研以及出国留学的高材生,均因佛教牵线相识,体会到大家参加这次活动的真心,无论是听课还是各种活动,都是全神贯注,认真对待。虽只是短短的一天半时间里,但对佛,对寺院,对师父们却从好奇到认识并且产生新的认知。
想说的有很多,就选印象最深刻的几个活动体验环节吧。真的很喜欢这次的体验活动呢,特别是在活动结束细细回顾时,感觉这一天过得漫长充实,原来就这就是一天,一天的开始和落幕,每天循环反复。
禅修
禅修课一个半小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大殿内空旷,铺着柔软的地毯,空调吹着凉凉的风,瞬间平静。脱鞋,就席而坐。法师来了,全体起立,合掌欢迎。将手机放在一旁,绕圈走,注重当下,注重当下的行走,注重用脚行走的感觉,一步一步,去发现自己是前脚着地还是后脚着地,去感受脚触地的微妙感觉。自我们咿呀学语、学走路起,就不再关注这些基本技能。我们在乎更多的是脚好不好看,腿细不细、直不直,跟他人比较,抱怨它们的不完美,将缺陷不断放大,唯独忽略了我们的双脚使我们能够正常行走、尽情奔跑,能让我们感受大地,这应该是我们最大的幸运了。步履由慢到快,渐渐变成了小跑,按照自己的节奏,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加快速度,看着边上的同学一个个从身边超越,想要超越他们的心绪滋长,最终被按捺住,对我来说,这就是进步和修行。
观照自身呼吸十分钟,感受一呼一吸;观照身心器官十分钟,脱离自身,在身体之外看他们,感受脚麻,肩胀,腰酸;关照情绪思想,思绪纷飞,不放过每一个念头。
像婴儿般顺畅呼吸,像婴儿般心无杂念,像婴儿般肢体柔软,回不去的婴儿时光,成了最为珍贵和奢侈的状态。
过堂
一直对寺庙的饮食好奇,知道寺庙师父们的饮食节俭朴素,吃饭时不可出声,不可浪费一粥一饭,待到亲身经历体悟才发现自己所知只是冰山一角。终于等到中午十一点过堂时间,大家在斋堂外穿上海清,排好队依次有序进斋就坐,每人桌前外沿都整整齐齐得摆放着两只银色钵状碗和一双木质筷,黑色的饭桌被擦得光洁干净。过堂前,师父跟我们简单讲述过堂礼仪,在斋堂里需要时刻保持安静,端身就坐,所以过堂期间,大家止语,以特定的手势对行堂师父表达自己的意思。例如,如果用斋时不要某中食物,或者觉得饭菜已足够,可将右手竖起,掌心向外以示不需要,还有汤稀汤稠,饭多饭少等等都有特定的手势。四指并拢托住碗,一勺一食,整个斋堂就剩下筷子和碗的轻微碰撞声,不左顾右盼,不交头接耳,感恩眼前的食物,用心食之。
吃饭时保持安静,我们是这么提倡的,我们也的确是这么做的,不知何时开始,跟家人同学朋友聚餐吃饭,大家习惯于保持沉默——味同嚼蜡般吃着碗中的食物,不知其味,右手的筷子时不时顿住,眼睛盯着手中的屏幕,手指刷刷刷不断滑动,自顾自地发出咯咯的窃笑声。问问自己,你多久没有好好吃一顿饭了——放下手机,离开屏幕,专注于眼前的食物,体味一菜一饭的酸甜苦辣咸。
抄经
抄《心经》,在落笔的那刻大家都安静下来。师父时不时提醒,不求快,不可分心,让我们静下心来,专注于眼前,专注于一笔一画一字。《心经》于我并不陌生,之前便有接触抄写,但这次落笔时却紧张迟疑,双手略微颤抖。一点一撇一横,屏住呼吸将“般”写完,轻轻松了一口气。安静,听见自己的一呼一吸,卷纸移动的沙沙声,闻到笔下纸上散发开来的阵阵墨香。
“一笔一画,专注于当下”心中默念,很久没有这么写字了,这么专注的,缓慢的,感觉额头、鼻尖、掌心、手臂冒着细密的小水珠,感觉到背后胸前的汗珠在一滴滴地迅速滑落。期间也要谢谢师父,在我们抄经时,静观提醒,给我们挪椅,矫正姿态,摆正卷纸,为我们更加舒服、顺利地抄写经文。
本以为用半小时的时间抄写两百一十六字的经文绰绰有余,但未写完三分之一,师父就提醒需要加快速度,否则可能会来不及。心头一紧,加快落笔速度,不再一笔一画细细临摹,更多得的是按照自己的意愿下笔,字体开始变得扭捏弯曲。
时间到了,尽管额外增加了十分钟的时间,却还是遗憾落下了最后几行。师父安慰道,没有抄完的同学也没关系,抄经目的不在于完成经文的抄写,注重的是抄写的过程,只要专注于一笔一画,那么这份心意也就达到了。
晚殿
晚殿,神圣、神秘的晚殿,心中对他的期待不断膨胀,静静等待,双眼紧盯殿外。具体细节记不大清,被震撼到的是持续一小时的晚殿课诵。下午四五的大殿还留有高温天的闷热,身着海清,时间一长燥热难耐,汗衫湿透,双脚不稳,微微颤抖,汗珠顺着脸颊不住掉落。
大殿报钟敲响,僧众陆续到齐。晚殿课诵开始,《蒙山施食》、《心经》、《大皈依》、《大悲咒》、《伽蓝赞》……繁复的字体,紧凑的经文,紧跟众僧念唱的节奏,稍不留意,便无处可寻,思绪渐渐平复,无暇顾及燥热、汗流,眼中、耳中、心中只有经文,嘴巴不由发声跟唱。现在回想,众僧念唱之间,依旧恍若梦境。
他们
认识了几位法师,二十左右便选择出家、皈依佛门,遭到过家人的反对,他人的不解,经受过抉择的痛苦和反复挣扎以及现在的大彻大悟,真正放下。
一路随行的师父很年轻,还是位九零后,亲切地跟我们讲了很多关于师父们在寺庙中生活的完整一天,引得同行的人一阵羡慕,感叹道“每天都这样真好呀,无忧无虑,每天只做自己喜欢的事。”
以前我跟他们的想法是一样的,觉得出家人的生活简单干净、规律纯粹,每天循环往复,按照自己的意愿和信念生活,不必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不用去理会世俗旁人的眼光。但事实是,如果我们果真放弃一切这样生活——拜佛烧香、打坐、过堂、抄经,无论严寒酷暑,每天五点半晨起,日复一日地生活上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久……我们真的可以吗?真的能够抛开一切吗?
最初的一两天我们会觉得这样的生活新鲜、充实、无忧无虑、干净和谐的,但要让自己的余生坚守在此地,则需坚定的信念,这样的信念和坚守又是多么难得。
短短一天半的寺庙生活体验真的不能说有大彻大悟,更加坚定的是自己的想法——生活处处是修行,小到吃饭、睡觉、走路……注重当下,把握现在,明天如何都将受到今天的所作所为影响。父母不信佛,我也不会去反复劝说,强制灌输自己的观点看法,只希望用行动来证明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努力将生活的点点滴滴,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当做是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