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事A生日,单位发了一个花生味的八寸蛋糕,部门里女同事少,男同事都不爱吃腻味的甜食,A很愁蛋糕吃不完咋办。
正直冬季,南方的冬天阴冷,有人提议道,“我们反正在搞公益活动,把蛋糕给那个清洁工吧。”他手指门外不远处穿着黄色制服站在垃圾桶旁边处理着垃圾的清洁工。
同事A想着庆生,就权当日行一善了,用一次性杯子端了一杯温水去给清洁工并把他“请”进了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
那是个中年人,听他说是比我爸小上几岁,长得却比我爸老了几十岁。满脸的褶皱像极了干涸的田埂,我一下子想起了中学时美术课上的一副油画“父亲”。他双手捧着A给他的温水,手指甲像是被打了黑色边框一样有一层浓浓的黑泥,一看就是常年做着体力活。他拘谨的端坐着,一丝不苟的样子,黄色的沙发上贴着鲜红色的“爱心座椅”字样,异常刺目。同事们围着他嘘寒问暖,有人聊天有人拍照,作为公益活动的题材。
我们这些人虚伪的样子,却让他特别高兴。他不善言辞,乐呵呵又拘谨的接受我们的馈赠。
我们努力想做一个慈善家的样子,真是丑陋。
从此,他每天清晨8点不到,都会在我们门前打扫卫生,每当有人上班要迟到急匆匆的冲进门时,他就静静的看上一眼,却再也没有进过门。
我们每天都被馈赠,而他从来不是一个慈善家,我们心安理得的样子,真是丑陋。
谁说职业不分贵贱,那大概是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最可怕的谎言了。一边轻蔑,一边利用,无法无天,瞒天过海。
电视新闻各路媒体,经常看到慈善家捐献给某个学校多少钱,然后做成一个很大的支票,一脸“我是慈善家”的表情把支票递给学生,宣告全世界那个可怜人正在接受馈赠,他高尚的脸和学生强颜欢笑的脸在镁光灯下变成永远定格的瞬间。
站在人性平等的角度上,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灵魂对另一个灵魂的轻贱。
江一燕支教八年,默默无声,后续被媒体曝光出来才被人们知道,这种善意被人尊敬,因为这是站在平等的立场,我作为人给弱势的你们一种平等的帮助,而不是嗟来之食。
把时间拉长去看,发放嗟来之食的人的心态,可能与当年白种人歧视黑人,贵族蔑视贫民,皇族奴役百姓是一样的。尽管是一种善意,可更多是一种特意表现的善意,那里还有怜悯、施舍和轻视。
一个断了联系的老友,巧合间通过她的叔叔我们又互加了微信。她的朋友圈,也是真正的慈善圈。她在世界各地做志愿者,所有的照片都是她和各地孩子们温暖的笑脸,她不说我在帮助他们,她说,与孩子们一起生活真的好开心。她抱着残疾的孩子们,像一个母亲一样温柔的笑,大概触动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人。
社会越发展,慈善这个事情越被重视。大致上这个社会是寻求平衡的,上与下的平衡,贫与富的平衡,各阶级间的平衡,平衡的点就是慈善。因此慈善,不仅是对他人的善意,更是对自己最大的善意。用平等的心去对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也是给自己最大的帮助。
门口的清洁工,进门喝杯水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