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澳洲这事算是定下来了,尤其是当男友表示如果抽签不中,要强烈申请去悉尼的办公室,不禁打起小算盘。
几个月来自己也在豆瓣小组和台湾的“背包客栈”上摸索,看看前人经验。也许是大陆人比香港人和台湾人更“上进”?就帖子比例而言,我们的豆瓣上讨论转工签学签PR(工作签证、学生签证和永久居留)要热烈得多。甚至有些大陆人,还没动身就在咨询怎么把爹妈兄妹接去新西兰了。而台湾论坛里的香港人台湾人,许多就是看着眼前,想着赚一票存笔钱。也许是因为打工度假对香港台湾人来说早不新鲜,而没有作为移民的又一根救命稻草那样被宝贝着。
细看下来,大陆的那1000个名额,有真去打工度假摘樱桃包苹果的,也有少数拿签证作跳板继续做本职工作的。我佩服那些原本怕苦怕累,敢尝试挑战体力活的,但更佩服眼光长远选择了一条路从一而终的。在豆瓣上看到国内学中医,出国后去中医诊所做针灸,虽然英语差但是服务好,拿到很多顾客推荐信后来转工签成功的。还有国内学食品工程,去了新西兰坚持找这方面的工作最后真找到的。
22岁的我跟17岁时一样,向往远方,学习外语的动力便来自于此。但出去不是目的,只是路径,我要时时告诫自己,不要忘了为何出发。在国内大城市奋斗着,看着光怪陆离红灯绿景,很容易丢弃了被房子车子携卷的理想。反观出国念书的,或者悲惨偷渡过去的,又有多少为了一张绿卡一纸PR做着不甚喜欢的事情。不管身在何方,做喜欢的事情是最幸福的。
眼下我喜欢的事情在国外有更多的机会,所以我拼了命想出去。出去之后,也要不忘初心,坚持做到“知行合一”。我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没有考核愿意扑在什么东西上面,那就去做这行或者相关事情好了。“喜欢”是假装不来的。一个朋友的前室友,为了合群而了解不喜欢的足球,去背球星的名字,学习那些战术的术语,但是一起看球时每一次他点评之后,大家寂静无声。因为他的点评实在是太奇怪了。后来他还是默默看回韩剧,皆大欢喜。
想想前几天主持《我是歌手》面对突发状况临危不乱,讲话层层滴水不漏的汪涵。他21岁进入湖南广电,直到24岁都在打杂,就是节目开场前给观众发发水,讲讲笑话暖场子的。十几年过去,也是真的爱读书爱说话,日复一日的积累琢磨,大场合的磨练,如今已过不惑之年台柱子名副其实。
如果只是要一份工作,大可朝九晚五被时光推着走,等着退休发养老金。但是如果想做一件不知疲倦的事情,就得在前面大步跑着走,如果不能引领时代,至少引领自己的人生。给自己的人生建议就是,拥抱各种可能性的同时,别忘了为何出发的内核,然后挑选最接近内核的,目光放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