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的家在老城的四合院里。那时候岁月从容,父母还正青春。
我们的院子很大,前院后院各有一棵需要两三人才能合围的大树,一棵是槐树,一棵是榆树,我家门前还栽了三棵葡萄树。大院虽说不是四季常青,但在春天能吃到榆钱饭,夏夜能嗅到槐花香,到了秋天,葡萄成熟,父母总会摘了葡萄让我挨家挨户送一些。每到那时候,我就成了各家各户的座上宾,好吃好喝受着,好言好语听着,等满载着荣耀和宠溺回到家,作业都写得轻快了许多,过不了几天还准能捧个满分回来。只是一个小小的任务,父母就让我尝到了被尊重被喜爱的乐趣,以致于我日后一路高歌猛进,始终乐此不疲。后来读到亚里士多德的那句“优秀是一种习惯”的时候,总是特别感念父母给予我的影响。没有耳提面命的说教,只有发自内心的需要,很多好习惯就在不知不觉中养成了。
印象最深的另一件事就是打煤糕,拣一个秋高气爽的周末,爸爸用小推车推来煤面和烧土,妈妈用铁锹把它们拌匀堆在院子中间,我和弟弟提来水,一家人开开心心玩起了和泥巴。若是在其他时候玩泥巴是会被大人嫌弃的,只有打煤糕的时候,“和泥”成了堂而皇之的美差。和好的黑泥被放进了一个木头做的长方形的模子里,我和弟弟负责把煤泥抹平压实。其实我俩就是图个新鲜,玩个热闹,真正干活的还得靠健朗的爸爸和心细的妈妈。似乎他们说说笑笑地就把门前的空地铺满了黑黢黢的煤糕。秋阳正烈,空气也干燥,很快晒干的煤糕就被爸爸妈妈整整齐齐地码在窗台下,整整一个冬天的温暖便有了着落。
现在想来,其实就是家里穷,买不起碳才这么做的。父母从不抱怨生活的艰难,成天乐呵呵地想办法。后来妈妈又在院子里开出了一小片菜地,我们家还养了鸡。菜地里的虫子可以捉来喂鸡,拔下鸡毛做的毽子可以玩几个月,放学后常常能在鸡窝里摸到热乎乎的鸡蛋,那些寡淡的日子在父母的精打细算和忙忙碌碌中有了色彩和香气。
四合院里,我们一家人过得最惬意,最美好,也最悠然自得。后来大家都忙于工作学业,东奔西跑,一家人聚少离多。可是积极向上的态度,从容达观的心性,勤劳的习惯,智慧的选择已经一点一点浸润到我的生活里,成为我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心有感念,倍加珍惜。
今天是父亲的忌日,匆匆写一段文字,纪念他一手操持的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