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实话今年我第二次考研了,虽然时间只有简短的两个月,而且一个月还是在上班的时候学习。上一次考研就是在大三下学期的时候开始的,觉得自己的大学专业实在不是自己想学的而且学历也只是个普通2A,就想着要不考个研找一个新的出路顺便证明一下自己不靠艺考也能上一个一本。
这个执念应该是在高三下学期临近高考三个月的时候就存在的,那个时候艺考完最后一个学校回到学校正式学习文化课,高中整整三年基本都在荒废时光。随着一所一所学校公布成绩而自己都未合格,那一刻我才确定自己确实不适合走这条路,实在是太没有安全感了。在一边忐忑的继续等待的过程中,我开始了自己为期三个月的疯狂自学的计划,买了往年的高考试卷,并且不再交作业和听课,自己着手整理每科的笔记。慢慢的自己从十几名稳定到前三,偶尔考第一。虽然也被年级主任骂过质疑过,但最后我还是拿到了合格证,以全班第三过二本线十几分的成绩上了大学。我当时觉得要不是碰到广东卷改革全国卷,或者再给我几个月的时间,我能够凭借自己的文化分上一本,这在我以前看来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甚至在高一的时候我觉得自己只能去职校。
上了大学后我并没有继承高三的斗志,反倒是像宣泄自己积压几年的压力一般玩游戏、谈恋爱、不学无术。专业上卡在中流,偶尔在擅长的科目上排进前几,以前喜欢看书的习惯也没有保留,王者荣耀倒是玩的不亦乐乎,女朋友更是谈了好几个,钱砸了不少,感情一无所获。直到大三的时候回首自己的大学生涯,真是一丁点能够拿在简历上的内容都没有,贫瘠的令人可怜。于是我望向了考研这条出路,在东挑西选下我选择了中山大学的新闻传播专业(年轻是真的头铁)。
我本科是播音主持专业,算是跟新闻传播专业有关,大学期间也有过新闻学和传播学的专业必修课,但接触的内容也只是皮毛罢了,同学要么找代课要么旷课,老师也不管不顾或者说也没有办法。考研有两门公共课和两门专业课,公共课是全国统一的,不过英语分为专业一和专业二,学硕考英语一,专硕考英语二,前者较后者来说更难一点。政治就是一样的,不过对于我来说,都很头痛,我小时候英语就很差,甚至到了看英语书能够睡着的地步,我还记得有一天回到家我发愤图强拿出买的英语辅导书立志要好好学英语,然后就让这本书盖在我的脸上睡着了。大学的时候英语考试基本就靠作弊和蒙,艺术生英语要求也低,三级就能毕业,我考了两次四级都三百多分没过,而我好死不死选了学硕考最难的英语一,当时看着往年的题就流泪了。后来花钱买了新东方的课报了新传的班,花了一万多,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知识的重量。
中大没有参考书范围只有考纲,于是我就上网倒数搜上岸学长学姐的经验贴总结出一篇长达二十多本书的书单并且都买了下来。那段日子真是我看书最多的时候,平均三天就要嚼一本晦涩的专业书,刚开始甚至有催眠的功效,看几页就想睡觉。无时无刻不在懊悔自己大学三年干嘛去了,但凡有点文化也不会跟盲人识字一样。好在成效还是有的,单词越背越快,书也能读明白了,甚至能把传播学史当趣闻读(不过里面确实挺多八卦的)。效果最显著的是第三次四级考试的时候,我带着背了三个月单词的考研英语的基础去裸考,发现好家伙这些单词我都认识,除了听力和写作是真的没法救以外还是轻松的考完了,我估计每个英语老师看到我的作文都会尴尬的用脚趾抠出一室两厅出来。
考研的时候很多麻烦也接踵而来,首先是为了躲避室友搬出去住每个月的房租,那个时候动不动就没钱,也是那时候我有了一些兼职的经历对毕业后确实有帮助。再者是感情问题,每次恋爱都能碰上与我很不合的女孩子,碰巧考研时候的女朋友更不合,至于恋爱中的奇葩事以后有机会再谈,这里不方便赘述。十月份又是毕业汇报,那段时期也因为考试胖了不少,好在每天学完还会跑个20分钟步以至于不会走样的太夸张,但还是换了几个加号的西装甚至有点还穿不上,紧绷到估计蹲下来裤子就爆了。最后就是学习压力了,那个时候才意识到自己头太铁,一上来就选个全国前十的名校还是一个报录比夸张的专业,基本上第一年是炮灰了,但报名费都交了也学了半年了总不能放弃。那就只好硬着头皮学,身边的人也陆续放弃,那个时候发泄方式就是买东西和吃东西,淘宝下单二十几个,饭一天能吃一百多。
熬到考试那天,专业课两门人都傻了,一门考了超纲的内容一门基本不会,编到最后时刻算是给这段头铁之旅画上句号,考完在考场附近的茶餐厅吃了顿饭,然后把早起的闹钟关掉舒舒服服睡了一觉。
最后附上当时考试发的朋友圈,下一段我们放在明天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