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新年的元宵节,我在企鹅大厦参加了主题Disc为期两天的培训,学费6800,凭毕业生F码5800。我的目标很明确,希望通过专业测评,发现潜力,找到与自己最匹配的岗位以确定未来发展方向。
当最后把所有岗位和我的测评报告配对完一圈后,我很沮丧,因为结果显示:我最适合的职位居然是我最不喜欢的会计。不甘心地比对各种不同样本,推翻结果未遂,把资料重翻一遍后发现:我根本是在做一件折本逐末的事情。
学习其实是为了更多地洞察自己了解他人,更好地与人理解沟通合作共赢,而不是给自己给他人贴标签设模型。我寻求简单粗暴确立方向,希望神人点灯一劳永逸,却忽略了本质上能力的运用和提升。
在没有参照物的时候,我们按个人的主观意识下定义,而Disc做为行为风格测评工具,好比有了参考系数,你可以相对清晰客观地去描述事情,觉察到其中的区别。
而觉察,是改变的基础。
因为,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
Disc的四种特质:
D指挥型,I影响型,S支持型,C思考型
两个维度:行动快-慢,关注事-人
你是D,S, I 还是C?
归类本身不难,然后呢?
千万不要以为下完判断就结束了。
因为基本上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以上特质,只是其中一两项相对突出而已,模式上的归纳是抓主要矛盾,找到我们为人处事的偏向性,进而做有意识的辨识和反应。
重要的是,对于我们自己,这些特质跟能量一样,是可以流动的。
比如在沟通中,当你意识到自己和对方的不同,调整用对方接受的方式进行对话的时候,改变就已经发生了。整个过程你都在向对方的主要特质靠拢啊,所以,只要你愿意,D可以变成I,变成C,甚至变成超级大S。
我们都是独一无二的生命体,而生命的精彩来源于生命本身的多样性。所有工具都是用来帮助我们识别分析参考,而不是用来下判定的。我相信这也正是Disc的魅力所在。
我们常常受限于过往经历和外在评判给自己盖棺定论,但生活真的不是25岁死了80岁才埋的一日复一日。真正的轨迹掌握在你自己手里,将来是由无数个现在组成。
比如,30岁开始写作的村上春树之前是开饭馆的;再比如,80岁开始学画画的哈里利伯曼不会想到4年后自己的作品就被各大知名博物馆争相收藏。
真谛是拥抱不确定性,热爱并持续地投入。
而对于我的寻求,我想寻求本身给不了答案,做好手边事照顾好身边人,多尝试多行动才会让梦想逐渐清晰,而运用实践出来的能力可以帮助梦想达成。
最后,当我重读Disc测评报告,看到的是:
在我眼中,你跟世界上所有其他人 都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