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李洁雯,今天我要跟大家分享的主题是《做温和而坚定的父母》。
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也是一位20岁男孩的母亲,现在我的孩子在加拿大留学。在养育自己孩子和接触来访者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感悟,想分享给大家。
那天老公还在感慨,以前的孩子们,没有人过多的关注他们的心理,不也是长得挺好的,就像我们当年一样,现在的孩子们怎么对这方面的要求那么高,动不动就离家出走,抑郁啦,甚至跳楼……
是啊,在物质相对匮乏的时期,人们处于一种求生存的状态,对更高层级的需求就少,而在新时代,孩子们一出生面对的就是物质极大的丰富的生活状态,自然对情感的需求就更多了。
而我所了解的现状,很多的父母是又焦虑又迷茫又纠结,又想适应孩子的天性,彰显他们的生命活力,又不能摆脱旧的,从自己父母那里继承下来的养育方式有时过于严厉,有时又没有原则的惯,就造成了一种局面,明明父母觉得自己是在殚心竭虑的爱着,而孩子不领情,说孩子不理解他们,甚至感觉是在被伤害着。那有没有一种既有温度又有理性,并且能让孩子感受到父母深爱和真实的养育方式呢?
有的,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就是温和而坚定的积极养育方式。
所谓温和,就是父母不用吼叫,不用一陪写作业就鸡飞狗跳,完全可以在陪伴的过程当中春风化雨,听起来是不是挺诱人。所谓坚定就是在孩子眼里家里是有老大罩着的,有指挥官的,有人在保卫着他们安全的边界,温和让孩子感受到爱坚定让孩子感受到安全。
这两点其实意义很重大,爱和安全,如果孩子在小时候一直不能满足这两者。即使他们到了成年也会呢,一直停留在争取安全感,或者是在亲密关系的事情上纠结。(这在咨询室里比比皆是)而不能去追求自我的实现,只有当孩子能够在家长的爱中获得休息和安全感时,他们才能够按部就班的成长。
我们下面先谈一谈,温和温和不是假装出来的噢,它来源于你跟孩子最原始的情感链接,无条件的爱,(就像他刚出生时,面对那个小小的婴儿,你会对他有一丁点的要求吗?)不,完全是无条件的爱,那几乎是神能够给到的爱,而随着孩子逐渐长大,父母呢就会对孩子一点点的产生有很多很多的期待和要求。最初无条件的爱就不知道去哪里了。
所以说养育孩子并非易事复杂而富有挑战性,但他绝对是特别有价值的事情,如果我们父母自己仍未长大成熟,不能无条件的接纳自己,就很难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和爱孩子,所以我们家长在陪伴养育孩子的过程当中,把一部分的功夫放在自己身上,不断的治愈和改变自己,让我们成长为一个有能力无条件爱孩子的人。
做到温和需要做到两个关键词接纳和允许。
接纳,意味着给自己停顿的时间,呼吸、思考的时间,而不是习惯性的即时反应和抗拒。
接纳什么呢?这得跟大家分享,我认为两个非常重要的点。
第1个点是接纳孩子身上出现的所有问题。因为很多家长都是第1次做父母,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也是初来乍到,产生很多的摩擦和问题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信,你不用把眼光只盯在自家孩子那点儿事儿上,都跟其他家长沟通交流,你就会得出一个结论,原来有问题是常态,而且问题会是五花八门的。反正像萨提亚女士说的那样,“问题不是问题,如何应对问题才是真正的问题。”
接纳这些问题,停顿、呼吸、思考。你会发现,其实所有孩子的问题行为背后,都有他的心理需求。
例如最近疫情期间有一位朋友向我诉苦,他的儿子,8岁的男孩子最近总是拧他,拧他胳膊、肚子、腿,还挺疼,不管是好好说,还是以手还手,还是惩罚,都不能阻止孩子,真是愁人。
其实很简单,8岁的孩子可能说不出,但是如果从他的行为背后去思考一下他真正的需求,不难找到答案。疫情期间大家都隔离在家,出门少运动少,而一个七八岁男孩子的能量是很足的,它需要释放能量。并且他其实是在用极端的方式表达着信息,他非常愿意跟妈妈多亲近多连接。因为是单亲,爸爸不在身边,给妈妈推荐了一些适合他们的室内亲子游戏活动。果然做了游戏之后,孩子非常的开心,也不再拧他了,跟妈妈关系更近了,一举好几得,你看满足了他的需求,他就有小怪兽变成小天使了。
第2点,接纳孩子所有的情绪。
以往的传统教育,父母常常以控制压抑孩子情绪的方式来管教孩子。
因为孩子情绪激动不安而羞辱和惩罚他们,不但压抑孩子的情绪,还会破坏他们的自我意志。
其实学会感受表达和释放消极情绪是每一个孩子需要学习的基本技能,只有学会处理了消极情绪,才能激发孩子内在的创造潜能,帮助孩子成功的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那如果压抑了消极情绪,就会逐渐丧失感知积极情绪的能力,失去感受爱欢乐信心,内心平静的各种能力。
比方说我最近接了一个青春期孩子的个案,高二男生,自述最近情绪非常不稳定,总是莫名其妙的产生很多负面的情绪,有时沮丧、失望,更多时候有很多的愤怒要涌出来,不可抑制,也无处发泄,不知道怎么去处理,最重要的是现在好像越来越对什么事情都不感兴趣,小的时候还会很对好吃的,充满了欲望,现在觉得连吃东西都可以免了,一天一顿或不吃都没所谓。
这就是消极情绪不能够很好表达和释放的结果,很多抑郁了的孩子就是这样过多的情绪压抑累积会大大消减生命的能量。
父母接纳并且帮助孩子感受和化解消极情绪,最好的办法就是孩子表示同情和共情。
当然如果孩子用无理取闹发脾气来控制全家,并且不分场合、不分时间,这另当别论,后面会谈及怎样对待。
如果孩子是由于父母的限制而产生了情绪,不让他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某些事情。或者说因为失去了某个重要的人,或者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东西,而愤怒,需要大哭一场。父母千万不要阻止,他需要好好的发一顿脾气来接受父母设置的种种限制,发脾气是小孩子表达并进而感受消极情绪的方法,接纳,允许表示理解同情,渐渐他们就会学会了在自己的心里感受消极情绪,不需要把这种情绪表达出来或带到行为当中去了。
并且孩子在9岁之前时不时的发脾气,再正常不过了,如果孩子没有机会把脾气发个够,那么过了这个发展阶段之后,他们可能一辈子都会有发不完的脾气,现在的孩子比以前更加敏感,更加需要表达情绪,学会了如何成功的处理自己的情绪,孩子们的一些过度活跃或迷恋暴力或者自我贬低,甚至有自杀倾向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同情和理解是父母能够给孩子的最好礼物,同情能使孩子敞开心扉,表达出表达消极情绪,能让他们尽快平静下来同情,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而且是可以有各种感受的。
父母们总是匆匆忙忙的去安慰孩子,但在此之前,孩子首先必须感觉到父母是在倾听他的,他们必须在短时间内感受到你理解他们的想法,然后他们才能听得见你安慰的话。
如果父母先给予的是同情而不是帮助他们解决问题,那么孩子就能逐渐面对负面环境或情绪,就能够靠自己逐渐放下消极情绪,进而自己解决问题。而大多数人成年以后却还没有培养出这种能力,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获得的同情微乎其微。
而且如果当孩子发现每次从父母那里只能得到问题解决的建议或办法时,他们就不愿意再找父母帮忙了。对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他需要父母的默默理解和关心以及认可他们情绪的话语,所以很多孩子说爸爸妈妈你不懂我,其实是我们没有理解表达出他的情绪和感受。
比较一下太快奔向解决问题的反应和同情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如果孩子因为跟朋友闹矛盾了,而情绪激动哭泣。
你说:别哭,明天就没事儿了,小事一桩。反正不那么重要,你还有那么多其他的朋友。没事儿,明天再跟他理论。
给予同情的反应。
停顿5秒,然后说,我知道,这真的很让你难过。
停顿5秒,然后说,我知道你觉得受到了伤害,让我来拥抱你一下。
停顿5秒,然后说,跟最好的朋友闹矛盾,确实是挺让人沮丧的,知道你很重视友谊的。
看到描述出来孩子内心的情绪感受,对他们来说就是极大的安慰了。如果孩子否认,你理解他的感受,这不重要,不要去争论了,默认就好,因为他内心会同时有很多的情绪和感受,继续听他说,只要孩子继续谈论他的感觉,那你就离成功的交流更进一步,而且孩子之后会非常感激你的倾听。
还有更极端的情形,看看我们平时有没有遇到。
如果父母面对孩子的情绪不能够冷静自己表现出强烈的情绪,会吓得孩子不敢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久而久之孩子会逐渐变得对自己的情绪麻木不仁。
有些母亲通过尖叫大手或者带着情绪的叫喊来管孩子,孩子可能会在瞬间变得很乖很愿意合作,但这种突然的变化是因为孩子觉得自己表达消极情绪不安全了,孩子是因为害怕而变得顺从起来,这个办法短期内会有效果,但会让孩子对自己的情绪变得麻木,还会压抑内心的意志力。
而有些父亲会用恶狠狠的愤怒叫喊来管孩子,孩子立马就规矩了,同样他们的规矩也是因为不安全感,他们出于害怕暂时顺从了。孩子因为父母的愤怒而压抑自己的怒气,但这种依靠恐吓控制现在已经过时了,在这种威胁下长大的孩子,以后要么会叛逆拒绝合作,要么会变得百依百顺,但缺乏自己的方向。
所以父母特别重要的是,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以及自己情绪背后的需求。管理好自己,才能够真爱孩子,这是父母需要治疗和成长的地方。
特别欣赏《银河补习班》里邓超饰演的父亲形象,无论他在外面有多苦多难,受到多少屈辱,回到家,面对需要父爱支持的儿子,总是很快的转换角色和表情,理解孩子的感受,用幽默的语言激励他,用四两拨千斤的方法转化他的消极情绪,朝向积极正向。
允许。
允许孩子犯错。
没有孩子是完美的,所有的孩子都会犯错误。当父母期待孩子完美时,孩子只会对父母的期待感到无助,面对孩子特别弱的领域,父母需要更多的是给予协助和引导,不应该让孩子觉得犯了错误就说明自己有问题,太多的消极信息会使孩子觉得自己不好,不值得尊重,出了毛病会觉得很受挫,失去天生的动力和信心。
说到这里其实很痛心,想起我儿子小时候,当他做不好一些事情,尤其是在学习上,总也达不到爸爸对他的期待的时候,得到的并不是耐心的帮助和安慰,而是急躁的态度,甚至有嫌弃的表情和语言,现在还能回想起孩子当时那种沮丧和痛苦。
9岁之前的孩子应是纯真无邪的,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责任。孩子不到9岁的时候,父母应该尽量忽略孩子的错误,或者是采取不知可否的态度。如果孩子过早的感觉到要为错误负责的压力,他们会开始觉得自己在各个方面表现的都很糟糕,他们会丧失自尊。
如果孩子不小心打碎了碗或花瓶,先关心孩子,然后提供解决方案:“伤到没有,一定要小心,这碗、花瓶是容易碎,让我们把碎片打扫干净吧。”
不必让孩子知道他犯了错,甚至不必让孩子承认打碎的花瓶,因为害怕惩罚或者责备,有些孩子可能会说谎,真正的问题不是孩子说谎,而是对父母的恐惧,反复盘问他所犯的错误一点价值都没有,要解决问题就要找到办法,激励孩子积极配合。
当孩子意识到他只需要清理一下花瓶的碎片,而不会有更大的惩罚,更不会失去父母的爱,那么他们以后就敢于对自己所犯的错误负责。
很多的父母错误的期望,年幼的孩子能有责任感,而这是19岁孩子才应该有的。9岁之前的孩子没有自律能力,他们还不能够进行逻辑思考,只能模仿。孩子不断犯错或者总是忘了你交代的事情,经常是因为他们缺少活动安排,生活规律或监督从这个角度上来说,父母是对孩子的过错负有责任的,让孩子觉得自己有责任实际上是不正确的。
引导孩子学会弥补错误,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徐作中学,如果你的儿子跟小朋友摔跤时弄伤了对方,那你就拉着儿子的手把他带到受伤的小朋友身边说啊,不幸发生了这样的事,我很抱歉,我们来处理一下吧。在你儿子的帮助下拿一块冰块慢慢的揉擦受伤孩子的痛处,不要因此而责备他,关键是要给出解决的办法。
如果父母不准许孩子犯错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呢?第一他会隐瞒错误瞒住真相,第二他不会给自己设定高标准,或者不愿意去冒险,第三他会为错误辩解或指责他人来一次,保护自己第四会造成自我贬低和自我惩罚,孩子犯错误时父母感到失望就会不知不觉传递很多羞辱孩子的信息,使孩子感觉很差,觉得自己错了,太笨了或者不值得尊重,下面就是一些常见的信息。
你应该明白,你应该做的更好的,你应该知道的更清楚,你怎么可以忘了呢?我以前已经告诉过你多少遍了,我警告过你,你怎么回事,你就是不听,这些其实都是对孩子的羞辱。
我有一个来访者,16岁的男孩子,初中已经休学两年了,中度抑郁,他总是在批判自己,我应该怎样,我没有做好,我太差劲了,我都不配活着,这些呢其实都是小的时候,父母给他的责备的声音,内化成他对自己的指责和否定。
第二,允许孩子要求更多,敢说敢表达自己的意愿对于成年人来说都很重要,而且不容易做到。“我值得”“我可以”的声音并不确定。
所以从小要给孩子表达要的机会,被允许的孩子会有更多发展自我的机会。当然,如果总是屈服于孩子的需求和愿望,有些父母会担心孩子因此而变自私。其实宠坏孩子的因素并不是他们总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是为了得到更多东西,不断的以发脾气来操纵父母,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发脾气的时候态度坚定,对并对孩子采取恰当的暂停,给孩子机会,调整自己的欲望并接受生活的限制,孩子才能更加的珍惜眼前已经拥有的一切,当父母有办法处理孩子偶尔出现的强烈情绪,对想得到更多、要求更多的孩子采取宽容态度的父母,将会培养出自信合作且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比方说儿子在出国留学前已经买了笔记本电脑,还想换一个iPhone8x,没有痛快答应他时,他非常的愤怒,我接纳了他的愤怒,表达了能够理解并愿意听他的意愿和理由。也能理解他心理层面的需求其实是表达他很努力、很优秀,他值得拥有更好的东西。充分的肯定了他的这种愿望,表达了对他的认可欣赏,同时也表达了父母经济的局限,当然他如果特别想要他完全是值得拥有的,当他听了这些表述之后,其实他已经得到了他想要的,他是值得的,父母是爱他的结论,已经满足了。然后他还有了自己更高的追求,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赚钱,去得到自己渴望的东西。最后孩子没要iPhone8x,还是很开心,而且母子的心更近,情更深。
这个过程是滋养到孩子心灵的,人是需要通过意志来表达自己,当孩子的意志一直没有遭受削弱或忽略时,他就有了空间和发展的机会,我们的一生都是被自身的意志激励着,花点时间培养孩子的意志,会让他们与父母的联系更紧密,所有的孩子天生都充满了激情,当父母允许孩子可以提出更多的要求,孩子的意志就会得到灌溉,并在与父母和他人和睦相处中蓬勃生长,否则孩子就会渐渐失去,孩子身上特有的那份朝气,也就失去了对生活、爱情以及成长的热情。
像那个16岁中度抑郁的孩子,他想要一件比较贵重的礼物,但是又觉得自己不上学、生病花了很多钱,觉得自己不配要,不敢要,还很自责,总是在欲望和自责当中纠结和冲突,生命能量越来越低。
我们总是迫不及待地要交给孩子们感恩的美德,每当孩子想要更多时,父母马上说要感恩你所拥有的,因为担心自己看上去对已经拥有的一切并不心存感激,很多成年人在生活中不允许自己要求更多。实际上我们现在拥有的资源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你的孩子能够心想事成,他们既可以享受内心的成功,也可以赢得外在的成功,这种成功的基础是允许他们不断要求,否则他们将不再梦想,没有梦想就等于失去了一切。孩子成功的秘诀是对已经拥有的一切满怀感激和爱,并对获得成就和拥有更多充满激情,当孩子能够处理自己因为求而不得所产生的消极情绪时,他们就会回到过头来珍惜已经得到的爱和支持,并对此充满了感激,这样的孩子就有了感觉真实欲望的基础。
特别反对,有一些宗教里面的要义,禁欲,没有欲望,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而且在这期间还可以锻炼孩子,通过谈判获得自己想要东西的能力,生活中常听到父母的惊叹,孩子在谈判中表现出的力量,很多父母招架不住败下阵来,或者是不讲理的打压,孩子们在谈判中间表现出来的勇气决心,以及对盲从的反抗是多么珍贵,要允许他们比我们当年强大给他们机会,有如此多的成年人不知道如何要求自己想要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在童年时代没有多少机会练习,当他们最终开口要求时,却又不知道如何谈判,要么被拒绝,要么退缩,要么心怀不满。
在谈判的过程当中未必能得到更多,而不断进行谈判的孩子,遇事不会退缩也不会怨天尤人,谈判需要创造力和毅力,当孩子被准许要求更多时,这两种能力自然就会产生,允许孩子看起来自私,接受理解,不要妄加指责,允许他们想要得到更多,也允许他们试错想要得到更多是人类再正常不过的期望,但孩子能够控制膨胀的欲望和珍惜已拥有的一切,他们就具备了以后应对生活中所有重大挑战的能力。生活中那些坚持不懈的人往往会取得成功,失败者恰恰是那些放弃努力不再有梦想和希望的人。
在允许要求更多的养育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抱负志向远大,他们对自己充满信心,支持他们提出要求的背后,是一种掌握成功之道的自信与直觉,允许孩子要求更多的父母可以唤醒孩子的创造力和直觉性能力,使他们对生活充满渴望。在过去并没有多少人能体验到这一点,内心有了这种自信和方向,孩子就能够在生活中带着目标和激情,勇往直前,成就超越自己的父辈。
下面我们要谈坚定,当前面的温和不能够安抚你的孩子,当你做了前面所有的接纳和允许,给了孩子你边界范围内的需求。孩子还是会有很多的不满和要求,这时候就该启动坚定程序了。坚定可以让孩子明白家里是有指挥官,明白家庭的边界在哪里。只有孩子明白这一点,他才真正有安全感,否则没有边界的溺爱和惯纵只会让孩子自我膨胀,但很茫然,没有安全感。然而很多家长是在没有做到前面的温和时,就开始用严厉的命令惩罚手段来达到控制孩子的目的,这显然不是我们提倡的积极养育方式。
坚定的明确你的方向不是打败孩子控制他,而是要让孩子和你合作,明确你在这个家里在和孩子的互动当中是有主导权的。
命令是最后的防线。命令也是有方法和技巧的。
命令就是直接告诉孩子,你想让他干什么,你可以用一种坚决而平静的语气说,“收拾好你的衣服”,“准备上床睡觉”,“别在那说话了,去睡觉”,当你用命令语气说话时,必须保持强硬的态度。命令时不带情绪,不解释争论不则被威胁,否则只会削弱你天然的威严和权威,就是你生气或想说服孩子,只会让他们觉得你是对自己作为将军主导者或父母的角色没有信心。
首先,用肯定性的命令,而且可以重复说。
比较一下:
否定式:不要说话了,我要你别再说话了。
肯定式:我要你现在安静。
否定式:不要那样说话。
肯定式:我要你尊重别人,说些好听的话。
定时的命令,孩子知道你明确的指令是什么,而不至于无所适从。
当父母重复命令,孩子顺从之后,要表达对他的感谢。
命令但不必解释。
例如:解释的,我整个星期都跟着你后面收拾摊子,我希望你把这些东西马上收好。
不必解释的,马上把这些东西拿开,好吗?
解释的,每次准备去学校的时候,你总是忘记你的鞋在哪,我希望你把鞋放在固定的地方,这样你就能记住了。
不必解释的,把鞋放在固定的地方,好吗?这样你就能记住了。
解释意味着放弃了你的命令,当你和一个理性的人处于同等地位,解释才是有用的,一般而言必须等到孩子9岁时才可以与之理论,在孩子可以离家的18岁之前,他们与父母是不平等的,所以父母也无需试图给孩子平等的地位。
孩子有权反抗,但你才是决策者,还是天生就准备好了,遵从我们的命令,只是需要我们给他们机会,在孩子遵从你的观点之前,如果你倾听他们的请求和反对意见,他们就不会盲目的放弃自己的意愿来顺从你的意愿,而是遵循你的指导并让你高兴,孩子不需要过多的解释,需要的是有力的领导让孩子了解谁是主导者,这要远比当孩子反叛时向孩子解释什么是对错重要的多,即使是能够推理并进行抽象思考的十几岁孩子在命令他们时,他们愿意合作也是因为你是父母,并且你期望他们那么做。
命令时不要带情绪,威严就会增加,吼叫是没有用的。
如果父母大叫大嚷,大发脾气,表情沮丧或者威胁要惩罚孩子,就自动放弃了命令的力量,不良的情绪会把你的命令变成强求,你的正面形象也岌岌可危,或许孩子会合作,但无法激发他心中天生愿意合作的意愿,不带情绪的命令,威力会增加,有助于你保持冷静,积极养育不是以害怕为基础的,所以威吓毫无益处。
不要对孩子表达出你的消极情绪。
每当父母表现出负面情绪时,孩子都会觉得自己没有达到父母的期望,或者某个方面做的不够好,他们会觉得没有让父母高兴,自己很失败,这种挫败感最终会使孩子失去坦诚回应的愿望。大人与人交流自己的情绪有助于减轻来自负面感受的压力,但是为了让自己心情愉悦而向孩子倾诉是不合适的,孩子需要合作,但是把他们当成医生或好朋友就不对了,孩子自己还在学习如何应对自己的感觉,又如何能了解父母的情绪呢,父母负面情绪的表露只会给孩子感情受到操控的感觉,他们不但不会听话,而且不愿意再倾听自己的感觉。
希望大家能够举一反三,运用本次分享中的方法在生活中实践,也希望以后能有机会来分享你的体验、收获和困惑,大家一起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