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选择《丑小鸭》作为二年级下册的第一本共读书呢?首先是因为经典,其次是因为篇幅短,让我这个新手容易推进一些。
正是因为经典永流传,我还记得我小学阅读过的第一个版本的大概模样——从我堂姐手上传下来的大部头,里头的字密密麻麻跟蚊子没两样,别说插图了,拼音都没有。所以我压根不记得故事情节,更别提内涵。
第二印象深刻的是网络上对“丑小鸭”的讨论:为什么丑小鸭会变成白天鹅呢?是因为他本身就是白天鹅。有一定科学道理的基因决定论,只不过推翻了丑小鸭的一切努力。可能也跟当前形势有关吧,大家都觉得没有“血统”就翻不了身。
而“血统”,恰巧却是安徒生在文中讽刺的一点。那只拥有“西班牙血统”的老母鸭,贪得无厌、虚伪至极。那个鸭妈妈向往的“广大的世界”,只不过是喧闹无序、弱肉强食的“屠宰场”罢了。鸭妈妈,从一开始的本能地爱着自己的孩子,最后也沦为被世俗意见所左右的工具,让人唏嘘悲叹。
《丑小鸭》一文分三课时。在上第一课时,我和同事们分享,我上得很“痛苦”。原本一课时的量,我们两个课时才搞定。孩子们朗读文章真的是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我恨不得替他们读了,这时我才意识到长文挑战的重要性。校长说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不愿意朗读?是因为他们没有朗读的能力。而低段,就是培养他们朗读能力的重要时期。
后来纵然听着“刺耳”,课堂上也不会跳过任何一个孩子,读得好要读,读得不好更要读,何况这时候的孩子还不知道面子是何物。只要请人朗读,不管会不会,小手定然要举到天上去。
我也从一开始的着急,到后来的淡然了。别的班级读得多读得好,进度快,对于我们班没有影响,我们只要把阅读落实到位,那就是进步。
还有一个原因,虽然同伴读得“难听”,却没有孩子走神。我一直以为同伴读得不好,会让很多孩子丧失兴趣,不耐烦听或者走神,可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在分享时大家也交流到这一点,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故事很有趣,很有吸引力。学生会自己在心里读,并不会被外界的声音干扰。回想一下自己听课的情景,确实不太在意同学回答问题的情态。
第一课时我们阅读了“出生”和“养鸡场”部分,思考了丑小鸭的出生和别的小鸭子有何不同?对小鸭的“特别”印象深刻。还思考了养鸡场是怎样一个世界?大家是怎么对待丑小鸭的?几乎所有孩子都对丑小鸭的遭遇感同身受,深表同情。对其他人的排挤和讥笑愤怒不已。这时,孩子们已经以丑小鸭自居了,对他产生了一种疼惜之情。
阅读,让他们与书中的主角产生了灵魂上的触碰,真挚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