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搬了新家,在朋友介绍的花卉档口买了很多绿植,运送绿植的小伙子告诉我:室外的每棵树每两天要浇一次水,室内的植物每四天浇一次水,并反复强调每次浇水一定要浇四大勺以把根浇透。
朋友说她帮衬这个档口已经二十多年了,从妈妈辈买到她儿子辈,出于对朋友的信任,我勤勤勉勉的按照小伙子的嘱咐来执行。每次浇完四勺水后都要等着水满溢出来,再用吸管吸掉托盘里的水。家里植物并不多,但上下三层,除了一楼比较多之外,二楼三楼都有零星几颗,每次给所有植物浇水、吸水、抹布拖把收拾的时间最少一小时。
某个中午,我和女儿拿出水桶和水壶,正开开心心的准备浇水,婆婆立马从客厅出来了,说:“不用浇这么多水,把土里的营养都冲走了!”我不置可否的笑笑。
婆婆继续:“每次浇一勺水,就不会漏出来那么多,你也省得吸水了,浪费那么多的时间!” 我微笑的点点头。
婆婆不依不饶:“你也不用脑子想一想!植物如果都养得好好的,卖植物的靠什么赚钱呢?!”
听到这句话,我内心的愤怒和逆反‘腾’的一下升起来了,火上升到胸口还未到大脑的时候,我马上觉察到了,我问自己为什么这么愤怒,婆婆说的不都是帮你节省时间为你好吗?可是,如果我按照婆婆说的方法来操作,那不是证明我自己的做法就是没脑子吗?谁愿意承认自己是个没脑子的人呢,所以对方越攻击,我潜意识里保护自己的想法就越强烈,逆反的战斗心理就会出现。
接着我又问自己,真正让我愤怒的是什么?好像是婆婆说的“没脑子”这三个字,为什么我对这三个字如此在意?我看到了小时候父母经常以此骂我,形成一个隐藏很深的创伤,同时,我也看到了我用父母一样的模式对待我儿子。
婆婆仍然在絮絮叨叨,但我似乎都听不见了,我对着她微笑点头“嗯”。短短的几分钟时间,我在内心里完成了自我教练,最后回到自己身上,自我反省如何对儿子的教育方式。
每个人的骨子里都是忠诚于父母忠诚于家族的,所以即使我们意识到父母的问题,但出于潜意识里对父母的忠诚,总会无意识的模仿父母的行为与举动,这也是为什么越长大我们越活成了父母的样子。当你觉察到了意识到了,才有改变的可能。
无独有偶,上周外出深圳学习,一大早接到儿子电话,听到儿子可怜巴巴抽泣的声音:“奶奶骂我,说我这里不好那里不好,说我跟你一样小气自私。”
我在电话另一端问儿子:你觉得妈妈是个自私的人吗?儿子回答:不是。
我:“所以你觉得妈妈是个怎样的人最重要,奶奶觉得妈妈是个怎样的人并不是很重要,是吗?”儿子回答:嗯。
我:“所以在妈妈心里,我也觉得你不是自私小气的人,如果你不想把东西分享给妹妹也是可以的,这是你的权利。在妈妈内心里,你一直是个好孩子!”
挂上电话后,我内心的愤怒‘腾’的一下又升起来了,我打开微信,想着要给老公发个信息,又觉得不过瘾,我要打个电话,正要拨出电话,又觉不妥,想起在情绪时不要做任何事情。于是把电话放进口袋里,进去课室上课了。
中午午休,又想起此事,我想着回去以后要跟婆婆好好谈谈,第一要跟她探讨什么是自私,我哪些地方让她觉得小气和自私,甚至可以摆出事实依据:五个孩子里只有我们且在我们经济最紧张的时候给她买房装修入住;第二我要亮出我的底线,就是如何说我都可以,但不能影响到我的孩子,不能破坏孩子与我的关系。当我这样想的时候,越想越生气,甚至想好了一二三四五如何逻辑严密滴水不漏的反驳。
但紧接着,我问自己:在这个事情里,我最在意的是什么?我发现内心最在意的其实是儿子的状态,而不是婆婆如何看待我,这个发现让事情出现根本性的转折,我的重心放在如何跟儿子谈谈,而不是跟婆婆谈。
NLP十二条前提假设里有一句话“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但很多时候,特别是在家庭关系里,我们往往追求所谓的道理而忘了与人的连接。我如果摆出事实讲道理,翻出以前陈皮芝麻烂谷子的事,估计翻三天三夜也翻不完。而且重要的不是我跟婆婆说了什么,而是我这种对抗的态度,可能对婆婆就是一种伤害。
其次,我如何对待婆婆,就是在潜移默化的言传身教的影响儿子,在我怀孕二胎大肚子的时候,当着儿子的面,婆婆指着我的鼻子骂我卑鄙无耻,事后儿子小心翼翼的问我为什么奶奶骂我卑鄙无耻,为什么妈妈道歉了奶奶还会生气,我都会跟他讲老人有她不得已的苦衷,我们要理解老人家。回到这个事情,我依然跟儿子讲:就如同你不能去学校不能跟同学朋友一起玩耍会苦闷一样,奶奶从老家那么远的地方来到这里,身边没有一个朋友也会很孤独苦闷,我们要理解老人家情绪的发泄,也要体恤和感恩老人家每天的辛苦。
事后,我很平静的跟老公分享对此事的看法,我说,虽然婆婆看我的眼神是冷冰冰的,但是她看两个孙子孙女的眼神却是非常非常慈爱的,那眼神里散发的温暖和光芒也打动了我,我看到婆婆是需要两个孙子孙女的滋养的,她是需要人陪伴的,但是因为她自身的个性原因,所有的孩子包括公公都不愿意跟她一起住,所以她口头上的喜欢自己一个人住可能也是被迫与无奈的选择,当我看到这里时,内心涌出了对婆婆的心疼。老公躺在床上闭着眼睛听,不善言辞的他什么也没说,只是轻轻地握住了我的手,我感受到他内心的感激与欣慰。
结婚初期我纠结于对错和道理时,老公会强调“婆婆错的也是对的”!如今我放下了对错的评判,接受客观事实的存在,并通过事情看到底层生命力的渴望时,我对婆婆充满了理解与包容,这份深深的共情与接纳也给整个家庭带来温馨与和睦。
当我们不喜欢别人时,通常有两个原因,其一是在别人身上看到了不被自己接纳的部分;其二是在别人身上看到了自己很想要但自己却没有的部分。所以婆婆不喜欢我,可能我身上有强势等等她也有但却不被自己认可的部分,也有可能是我有幸福美满的家庭但她却没有刺痛了她潜意识里渴望的部分。所以,别人喜不喜欢我们真的和我们没太大关系,很大层面上是她们不喜欢自己不接纳自己而已。
NLP教练里有个很经典的模型‘逻辑六层次’,我们经常描述的都是下三层的:环境、行为和能力,透过下三层,我们往往能看到潜伏的上三层:信念价值观、身份、系统与精神。如果从’能力’层级攻击人,大部分人不会生气,甚至会以此为借口“我就是没有(营销业务/管理/做饭家务等等)能力的人,所以不能怪我”,但如果从’身份’层级攻击人,比如“你是一个小气/自私/卑鄙无耻等等的人”,通常杀伤力会很大。这也给我们一个提醒,不要从’身份’层面攻击他人,特别是越信任你的人,伤害越大。比如说孩子‘懒惰、拖拉、胆小、小气’等等,就等于给孩子进行了这样的身份定位——孩子是个‘懒惰、拖拉、胆小、小气’的人,我们的本意本来是提醒孩子不要这样做,但是出于潜意识里对父母的忠诚,孩子最后一定会成为‘懒惰、拖拉、胆小、小气’的人,你一次次的提醒就变成了一次次的负向催眠。最后,孩子一定会变成你最不想要的样子。
现在是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无论是网络、书本、课堂和各种读书会里,各种育儿亲子家庭亲密关系婆媳相处的知识铺天盖地比比皆是。不妨问问自己:知识是用来教育的,还是自己活出来的?哲学是用来辩论的,还是融入血液里的?知识并不等于能力,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不等同于获得了某个能力,因为知识、道理和鸡汤太多太多,但是能做到的、融入血液里的太少太少。正如明白一百个道理但仍过不好这一生,我们其实并不需要太多的知识和道理,而是要自己在生活里去经历,不断反复的检验,从自己的亲身体验里找到自己的答案。
最好的亲子家庭教育是什么?其实是把自己活幸福,你活好了,孩子/先生/婆婆就好了。女人是家里的定海神针,你安心了,你安定了,整个家庭就安定了。在今天这个特殊的‘5.20’日子里,希望所有的女性都能感受到爱并成为爱,找到真实的自己,并活出你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