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1943年10月15日—),蒙古族,全名穆伦·席连勃,当代画家、诗人、散文家。原籍内蒙古察哈尔部。
1963年,席慕蓉台湾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1966年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进修,获得比利时皇家金牌奖、布鲁塞尔市政府金牌奖等多项奖项。著有诗集、散文集、画册及选本等五十余种,《七里香》、《无怨的青春》、《一棵开花的树》等诗篇脍炙人口,成为经典。
席慕蓉的作品多写爱情、人生、乡愁,写得极美,淡雅剔透,抒情灵动,饱含着对生命的挚爱真情,影响了整整一代人的成长历程。2017年12月,席慕蓉作词、吕学东作曲、姜丽娜演唱《故乡的歌》获第十届中国金唱片奖民族类最佳原创单曲奖。
席慕蓉出生在动荡不安的战乱年代。自幼随父母辗转重庆、上海、南京,最后到台湾,之后又去欧洲留学。每换一次环境,孤独便增加一重,她只好通过写诗来抒发重重寂寞。在无边的黑夜里,席慕蓉经常会梦见回家,却总在刚推开家门的瞬间醒来。
幸好,她遇到了一个温柔敦厚的男子,为她孤独的心开启了一扇光亮的窗。席慕蓉和刘海北相识在比利时鲁汶大学中国学生中心。在几次聚会中,席慕蓉发现刘海北不仅知识渊博,还十分善良。最终两人走到了一起,尔后两个人在欧洲学业结束后,回到了台湾,他们没有选择繁华的闹市生活,而是在乡下住了整整10年。
从小到大,漂泊已久的席慕蓉没有在一个地方住这么久。他们种下很多槭树,春天时一片葱绿,到了深秋一片全红,在孩子熟睡后,两人会携手散步。这个世上最美好的事,不过是有一个人能如此地懂你,与你一起分享生命的美妙和感动,正如她诗中所写道的:“我只能来这世上一次,所以,请再给我一个美丽的名字/好让他能在夜里低唤我,在奔驰的岁月里,永远记得我们曾经相爱的事。”
《最后的水笔仔》席慕蓉
跋涉千里来向你道别
我最初和最后的月夜
你早已识得我在我
最年轻最年轻的时候
你知道观音山曾怎样
爱怜地俯视过我 而
青春曾怎样细致温柔
而你也即刻认出了我
当满载着忧伤岁月啊
我再来过渡 再让那
暮色溶入我沧桑热泪
而你也了解 并且曾
凝神注视那两只海鸥
如何低飞过我的船头
逝者如斯啊 水笔仔
昨日的悲欢将永不会
为我重来 重来的我
只有月光下这片郁绿
这样孤独又这样拥挤
藏着啊我所有的记忆
再见了啊我的水笔仔
你心中有我珍惜的爱
莫怨我恨我 更请你
常常将年轻的我记起
请你在海风里常回首
莫理会世间日月悠悠
1980.07.12
席慕容的这首诗是对青春时光的感怀抒情。青春岁月里,多少美好的事物令人记忆犹新啊。不论你已经在青春时光里或者已经度过了这段时光,不论有多少快乐时光还是多少忧郁的时光,我们每每在一个人对它回首看看的时候,犹如轻轻折断一种植物的嫩茎,总是会冒出一股新鲜的植物汁液来,让我们如痴如醉的向往。只是青春不可以重来,只有青春里的植物年年长出新绿。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青春诗歌《最后的水笔仔》。
刚读到这首诗的时候,我以为水笔仔就是诗人画画用的水笔呢。因为诗人也是画家,她的散文集诗集里有很多她亲手画的黑白素写插画,或人物或植物或其它的事物,栩栩如生的,真心不错的。后来才在她的手记里了解到水笔仔原来是一种植物。我呵呵笑了,读这一首诗多少年了,今天才明白“水笔仔”这种意象。
原来水笔仔这种植物扎根生长于浅水的泥层里,每年五月底里会开有着丝状花瓣的白花。花落后它结出一枚像剥过刺皮的带尖的圆板栗。它的果实成熟后就留在枝上不脱离枝条,它会依赖着母体的营养从果实的尖部发出像我们写字用的墨水笔一样的芽。想想都觉得它们可爱,就像被母亲哺乳的孩子一样。等到来年春天时,这些胚芽发育成熟,就坠落入泥巴里发芽长成新的一株水笔仔。好有趣的植物啊!想来诗人在台湾经常见到这些小可爱,对它们也算日久生情,倍受触发。诗人的诗心所想之处,就把水笔仔当成她诗歌中的一种意象了,很纯真很稚气的一种意象。
席慕容原藉是内蒙古自治区察哈尔部的,出生于重庆,学习成长在台湾。了解水笔仔的生长过程后,其实感觉诗人也在拿水笔仔自比。诗题为《最后的水笔仔》,写的就是像水笔仔落地发芽长出叶片前的状态一样的诗人的青春。
这首诗也是写青春的。诗人用少女梦呓一般的口吻,喃喃叙述着自己花期一样的青春。全诗共分三节。从第一句到“如何飞过我的船头”,是第一节。这一节写与水笔仔的告别。“跋涉千里来向你告别”,是点题“最后的水笔仔”,与“如何飞过我的船头”相照应。人生就是一场旅行,跋涉千里来告别,更是对你的一种珍重,恋恋不舍。我最初和最后的月夜,也就是说从小时候到成年的那段岁月。你早已识得我,在我最年轻最年轻的时候。诗人何尝不识得水笔仔呢?并且在很小的时候。这是在说诗人在天真烂漫的时光里,望着满树的水笔仔,捧腮又望望那时的蓝天白云。无忧无虑的日子,可以说是一不留心的过去了。
台湾新北市也有一座观音山。观音菩萨有大慈大悲之心,使山名听起来就带有爱怜的意思。你知道观音山曾经怎样爱怜地俯视过我。这是诗人年轻时候在观音山上游玩,少女的柔和之心融入在这山的广阔胸怀里一般,从而在孤寂的成长岁月里得到一种慰藉。没错,青春是细致温柔的。记忆里的许多经历是懵懵懂懂的,朦朦胧胧的,但又总感觉好像发生在昨天一样。茫茫人海中,当我们相逢时你能认得出我,这一刻往往对于一个怀旧的人来说是非常感动非常兴奋的。当我能认得出你想喊你而你却很茫然或者只顾专心走自己的路,或者漠然走过,我的心就会有失落感。
当满载着岁月的忧伤啊,我再来过渡。这是说在经历了人世几度风雨的吹打,身心伤痕累累,又重新回到那老地方,小河边,古渡口,曾经与你相伴的地方。满天的霞色是我曾经的衣襟,渐渐黯淡的是那时候的忧郁,而诗人的泪水里已经渗入到暮色深处,化作沧桑的涓涓细流。不论何时,何地,再怎么的忧伤也覆盖不了诗人那似水的柔情。诗人总能对她心中的水笔仔温柔以待,恰似一位女居士对心中的宝佛致以虔诚的垂眉,合十,再拜。
第一节最后这一句,“而你也了解并且曾凝神注视那两只海鸥如何低飞过我的船头”,该怎样体会呢?白马觉得这一句意境深邃,仿佛是对遥远时空里的少女乘船欣赏大海湾畔的水笔仔进行了一个滤镜特写。凝神注视是一种望穿秋水似的专注。那两只海鸥代表的是徐徐而飞的思绪,对青春花季的幻想。我的船头,则指诗人的人生坐标定位在和水笔仔相逢相赏的那一美丽的时刻。一生中总有一种自己比较忠爱人和事物,所以诗人心中的水笔仔是永远没有最后的。
逝者如斯,水笔仔。诗的第二节一开头就在感叹时光的流逝正如水笔仔脚下的清流,川流不息。逝者如斯是孔子说过的一句话,诗人引用到这,带着淡淡的忧伤,很符合原话“逝者如斯夫”的意境。昨日的悲欢永远不会为我重来。悲欢是分分合合之间的一喜一忧,昨日只能在梦中或记忆里再现,昨日是昨日的青春。亲爱的诗友们,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有没有李白“朝如青丝暮成雪”一样的感慨呢?
重来的我只有月光下这片郁绿,这样孤独又这样拥挤,藏着阿我所有的记忆。这是第二节的后四行,写的是水笔仔已经繁衍成一小片林丛,密密麻,生生不息。在诗人余生的岁月里,它们静好自立在河滨,湾畔,海口处,似一支支能书写诗人记忆的水笔,总能让诗人动心。孤独的诗人,拥挤成林丛的水笔仔们,彼此相怜惜着有限的年年岁岁。
诗的第三节是一种凄婉的告别,诗人仍以少女最纯真的心事向水笔仔表白青春之恋。“莫怨我恨我”,呵呵,这是诗人曾经的揪心懊恼。更请你将年轻的我记起。我们,包括这土地上一切的生命,哪个没从年轻里过渡呢?哪怕年轻只有两秒,而这两秒也是最美好的时光。正所谓“时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诗的第三节最后两句,“请你在海风里常回首,莫理会世间日月悠悠”,白马觉得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让水笔仔在海风里常回首,而诗人在人生的路上也是一步一回首的。依依不舍之情,由此可见。你回头碰见我回头的瞬间,心与心会因为望穿时空的再次遇见,而生出无限的暖意,相互鼓励着走向远方。莫理会世间日月悠悠,日月悠悠会使人忧愁的,岁月催人老呵。诗人隐去了自己苦心,反过去宽慰水笔仔的心,这是一种不同寻常的深情,善良。从而让诗人的赤心或者说痴心如明月,再次照亮那片郁绿的水笔仔树丛。白马特别喜欢这一句。
回头看看《最后的水笔仔》整篇诗意含蓄婉转,感伤,伤而无悔,情感真挚动人。实在是一首对青春年华的依恋之歌。
席慕容的诗歌多写爱情、乡愁、时光和生命,爱的抒发已成为席慕容诗歌的第一主题。而在这些爱的情感中,有甜蜜,也有忧愁。席慕容以一个女性特有的细腻的视角,来体验着生命中的温存。
席慕蓉的诗作一直颇受瞩目,其中亦有异于诗作的特色,评论其诗作的文章颇多,散文作品较特殊之处,如‘花’在席作之中所占地位十分重要,另外,兼论席慕蓉的写作技巧,如颜色的搭配、问句的运用、重覆句型的使用。
特色之一:花的描述及色彩的使用
席慕蓉散文作品中最大的特色有两大方面,一为对花卉的描述,二为颜色的词汇使用。在于“花”的描述上,各式各样的花都能入文,其中又以荷花与她的关系最为密切。因为席慕蓉本身具有是画家的身份,在颜色的运用上,自然比较于其他作家贴切,形成她的一种特色。
特色之二:重覆的句型及问句的使用
席慕蓉的写作笔法擅长运用重覆的句型,使她的文章呈现舒缓的音乐风格而充满了田园式的牧歌情调,在句法的经营上,除了着重整体的效果外,也追求词藻的华美。她的文章都以人物作中心,在浅白的诉说里,很容易看出她的真诚,具有冲澹型散文的特点。
在席慕蓉的作品中‘问句的使用’是一大特色,无论是在文中或文末出现,事实上,她想要表达出的可能是一种模糊、不确定的心态,她不仅在自问同时也在向读者发问。尤其,当席慕蓉在使用问句时,通常不会只使用一次,常常是一而再,再而三的重覆运用,连接而下,营造出一股沉重的气氛将全文笼罩。
长按赞赏码,感谢诸位的鼓励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