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读《史记》,读到“荆轲”篇。
以前只知道他刺杀秦王失败,导致太子丹死,加速了燕国的灭亡。
读完才了解,在刺杀行动前,他一直在等待一个人——一位深居远方的好友,准备汇合后一同入秦,而且连行李都给他准备好了。据荆轲在太子丹催促后怒斥所言,不难推测,有了这位神秘好友的襄助,他就能全身而返。
可荆轲也是个急脾气,燕丹一催促,愤怒归愤怒,可还是出发了,一行众人与他易水诀别。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暗示了荆轲此行的悲惨结局。
如果好友及时赶到,是否他的命运就会截然不同?是否燕丹和燕国的命运也会截然相反,甚至代秦而霸?
仔细想想,还是不会。
一个人的命运早已写在他自己的性格里了,一个国家的命运也早已写在国君或继承人的性格里了。
先谈谈荆轲,他是怎样的人呢?
司马迁说,他喜欢读书击剑,照这么说,应该是一位文武双全之士。
可是,他以学术游说卫元君,卫元君并未采用。后面也没有关于他游说其他国君的记载。与盖聂论剑,盖聂怒目对他,他就吓得逃走了。
这不禁让人怀疑,他在文、在武方面,究竟达到了怎样的境界?
若有真才实学,当不会轻易放弃游说之路。若真有心于武艺,遇到高手,当虚心求教,以期精进,怎会逃跑?
这是其一,其二:好友为何不来?
真的是路太远,赶不及?不能够吧,这可是事关哥们儿、事关燕国生死存亡的大事啊。
我们先来看看,这位大多数人眼中的“勇士”在入秦前,究竟在干什么?
自从荆轲受命,答应助燕丹一臂之力,燕丹就大献殷勤,极尽巴结,每天不是珍羞佳馔,就是美姬靓妾。
我就纳闷了,你燕丹前不久不还说,请荆轲出山,是为了劫持或刺杀秦王的么?可现在又是美食,又是美女,你这是干嘛,养猪呢,还是养战士?
司马迁说,这全是为了顺荆轲的意,可见这位勇士当真是在享受“临刑”前的“最后的晚餐”了?
若非如此,你荆轲为何不拒绝,还照单全收?你荆轲为何长久不行动,主动请缨出发,而要燕丹催促?
学生考试都知道,临阵磨枪,不快也光。你荆轲既然临危受命,为何不抓紧时间磨炼自己的武艺,反而沉溺于感官享受中,灭了自己的志向?
现在,试想一下,好友若没有爽约,也不是路途遥远,最后也确实真的赶不及,这是为什么?
荆轲没及时通知到。为啥?他正忙着左拥右抱,温柔乡里缠绵呢!就这样,荆轲错过了最佳知会好友的时机。
这一对君臣,也真是一对活宝,你送我就受,倒真是有来有往,礼至矣!
再来谈谈燕丹。他究竟为人如何?
司马迁说,他小时候,与嬴政一同在赵国为人质时,十分交好。后来嬴政为王,他入秦为质子,嬴政对他不好,他心生怨恨。这放在常人,也不是不能理解。可你燕丹,是太子,燕国将来的继承人,如此小家子气,将来如何统领一个国家?
太傅鞠武也曾当面指出这一点。
除了心量小,燕丹疑心病很重,求急功。
燕丹不相信他人,这与他多年的质子生涯不无关系。但是他性格的这一面,直接导致了谋士田光的死亡。
田光是太傅推荐给燕丹的,原因是田光“智深而勇沉”,即使是这样一个能人,燕丹也无法信而用之,何况他人哉!
在与田光问计之前,燕丹咨询的就是鞠武。燕丹嫌弃鞠武的计谋太耗时,自己等不起,直截了当地拒绝了。不得已,鞠武这才推荐了田光。不曾想,这一推,就把田光推入了“火坑”。
田光活了一把年纪,当然看得出来,竖子不足为谋,找理由推脱,接着又推荐了荆轲。走时,燕丹提醒他,不要泄密。田光知道,自己不死,燕丹是不会相信的。嘱托完荆轲,就在他面前自刎而死,让他带消息给燕丹。着实死得冤枉!
此外,燕丹当断不断,因小失大,胸无全局。
樊于期得罪嬴政,逃到燕国。燕丹不顾众人的反对与筹谋,收留了他,这并非不是义士之举。可以因为这样的小恩小义,招致秦怒,失掉了整个国家,孰轻孰重,常人都拿捏得出来,可他燕太子却陷在其中出不了,悲夫!最后,若非荆轲知道燕丹“不忍”,瞒着他,使计拿到了樊于期的人头,恐怕秦兵早到了燕国,荆轲自己也走不到嬴政面前。
最后,燕丹识人不明。
看看他给荆轲派的副攻:秦舞阳。真不知是派去帮忙的,还是捣乱的。刚上阵,来到秦宫,就露了怯,一脸惊恐之状,可真不愧燕国“勇士”之名啊!
幸亏荆轲还小有口才,以“被嬴政的帝王威仪所震慑”蒙混过去了。
可图穷匕见之后,在荆轲与嬴政的打斗过程中,就连嬴政的医官都知道拿药囊击打荆轲护主,可这位燕国勇士呢,仿佛人间蒸发,没见一丝身影,估计不知躲哪儿吓尿了或者早趁乱逃跑了吧。
综上而论,荆轲刺秦王是燕丹急于报仇而上演的一出闹剧,因其主导者和执行者的性格原因,加上天下大势所趋,其失败是必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