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男婚女嫁有讲究。老风俗,繁文缛节,周公之礼,因太过繁琐复杂,渐渐被大家所摒弃,特别是那以整蛊伴娘为目的的“闹洞房”,缘于不文明,已销声匿迹。今天的闹洞房,早已不见人声鼎沸,鱼龙混杂的场景,大家只是礼貌性的问候,送去祝福。
“哭嫁”是嫁女的一个必要程序,即使现在,也还是存在的。不过,我老家不同于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有专门的“哭嫁”歌,“哭嫁”调,我们那里的“哭嫁”,看起来不像是传统习俗,女儿临行之时,跪别父母亲人,哭一场,感觉特别正常。即使如我这样年过半百之人,每每向老父辞行,也还是眼含清泪。
在老家,女儿一路哭哭啼啼,父母躲在某个不为人知的角落里黯然神伤,成了大家司空见惯的嫁女仪式。父母担心女儿,远离家,受委屈,女儿牵挂父母,年事高,会孤独。
现在各家的孩子少,独女户也比比皆是,女儿大了,该是嫁了的时候,虽然父母纵有万般不舍,但也无可奈何。女儿终究是人家的人,思前想后,不哭一场,宣泄一下情感,哪里有勇气把她亲手交给,一个自诩能给她一生幸福的外入者?
我家女儿出嫁之时,我做了很多努力,一再告诫自己,不要乱了方寸,可最后还是没有抵挡住泪流满面的女儿那重重一膝,哭得那是稀里哗啦,肝肠寸断……
明明知道,女儿嫁给的是希望,是幸福……但没有理由说服自己坚强,还是让泪水打湿了衣裳。
“哭嫁”的泪,是喜悦,幸福的泪,是牵挂,不舍的泪,是担忧,落心的泪。
观者,陪泪,是荣幸。哭者,落泪,是幸福。皆大欢喜是结局。
虽有接亲的车队一辆连一辆,可在父母的眼里,只有盛装的女儿,梨花带雨的女儿,才是牵挂,……虽有祝福的宾朋推进涌出,可在女儿眼中,消瘦年迈,孤苦无依的父母,才是牵挂。……
“哭嫁”,虽然没有固定的仪式,约定俗成的哭词,但是在老家,却一直被人推崇。原因很简单,就是老家的人,都是有感情的一群人。
无意贬低其他地方的同胞,只是每次提到故乡,每次听到老家有谁家嫁女的消息,在外漂泊的我,总会无端端生出些感慨来。想用自己的笔替代自己的拙嘴笨舌,把故乡的所有,写进心里,写进踉踉跄跄的脚步中……
让故乡越来越近,离我再近些……一个能用我双手触摸到的地方,可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