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宽容孩子的“磨蹭”
见:
身为成年人,你觉得怎样做事才算不磨蹭?一般来说,你可能希望孩子一鼓作气,做完一件事,中间别停,比如洗脸就洗脸,别打开水龙头开始玩水。或者你希望孩子做事情速度快,比如3分钟洗完脸。再有,事情要做对、做好,洗完脸之后脸上还有饭粒,这也是不合格的。
1.孩子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对于孩子来说,要想做到以上这些事情,真的不容易。首先,孩子好奇心强,注意力容易被分散。
其实这正有助于孩子的发展,他们对很多事情都好奇,会注意到大人觉察不到的有趣事物,因此,这些事情反而是他们学习的过程,比如打开水龙头,他发现里面有水流出来,可能会想“这水从哪儿来呀?为什么水有时候凉、有时候热呀?”这段时间,在你看来就是发呆、磨蹭。
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个发展特点决定:小孩子在完成比较复杂的任务时,需要你的提醒和帮助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需要做的事情上。
2.孩子的计划、执行能力比较差
孩子的计划、执行能力还比较差,有些在看来很简单的事,孩子做起来的确很难。
还用洗脸来举例,你觉得洗脸就是两分钟的事,对不对?实际上孩子需要拧开水龙头,弄湿毛巾,关上水龙头,用毛巾擦洗自己的脸,注意脖子和耳后......这里的任何一个步骤出差错,都会影响洗脸“效率”。
再有,比如穿衣服时,系鞋带、扣扣子都需要掌握熟练的精细动作技能,孩子需要花时间练习。所以,我想提醒你,不要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你可能有疑惑“孩子自己说他可以做到,他能行啊”,这其实是孩子的另一个特点,他们往往会高估自己的能力。但是,这对孩子的成长有好处,让他们大胆探索、努力尝试各种活动,不管他能不能胜任。不过,作为家长,你要帮孩子平衡好主动性与完成效率之间的关系。
3.小孩子很难预期未来
小孩子通常很难预期未来。我们在养孩子的过程中,经常出现我那位朋友说的“大人着急,小孩子不急”的情况。这是因为大人能够预见到事情对未来的影响。比如孩子没吃完饭,爸爸会想象,出门晚了,路上可能堵车,所以上班迟到,会被扣钱,还可能挨批评......而孩子呢,他是真正的“活在当下”,不会想后果。
4.孩子不能很好地理解时间的抽象概念
小孩子还没有搞清对时间的抽象概念,他既不明白“马上”有多快,也不理解“25分钟”或者“7点45之前”是什么意思。所以,你只告诉孩子“10分钟内必须吃完饭”,他可能没办法接收到你要传递的信息。
孩子只是通过一天的日常生活、白昼的变化等现象,初步感知时间。比如,“天黑的时候”“吃晚饭的时候”“幼儿园坐圈时间”等等,这里的幼儿园坐圈时间是指小团体活动,一群人坐在一起的活动时间。有研究发现,孩子要到五六岁时,才能弄清楚一天当中早晨、中午和晚上的时间序列,理解昨天、今天和明天,则要到七岁左右。
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讲,专注、计划、执行的能力,主要由大脑前额叶皮层来负责。而学龄前孩子的大脑前额叶发育远未成熟,所以做事情不像成年人那么高效。再进一步讲,人类的前额叶皮层要到二十几岁才完全成熟。
感:
因为孩子拖拉,起床、刷牙、洗脸磨磨叽叽的,喊她也没反应,常常坐着发呆。这种情况我曾经经常遇到,现在已经越来越少了,不过,就在前天,她又“磨蹭”了,这让我心烦气躁,有点头疼…
本来早上只预留了半小时的出门准备时间,接着要走路5分钟送她去学校,孩子一拖拉起来,动不动四五十分钟就过去了,每天起得早,我和她都是睡眠不足的状态,她越是睡眠不足,越是不停我的指令,接着会被批评,她心情也不好,我心情更差,一整天郁闷。
思:
我的孩子怎么回事?这么不懂礼貌,不懂尊重我,不理解我赶时间去上班的心情等等,为什么别的孩子可以按时上幼儿园?怎么连最简单的刷牙洗脸都要花半小时?她怎么就那么“磨蹭”?这些问题真的就没有办法解决吗?
1.究其源头。
孩子“磨蹭”的负面影响很大,反应在内在的情绪波动,当情绪产生,一定要找到背后的源头,要明白它到底来自于哪里,需要自己去觉知去看到。作为家长的我们,要明白一点,孩子不好的行为大都是来源于父母的一切言行举止。
2.逐步转化。
先接纳自己的愤怒、急躁,看见情绪的波动的背后是源于什么,急躁的是因为恐惧赶不上班车会迟到,愤怒的是孩子不理我,感觉到不被尊重,把这些真实的感受跟孩子说说,觉察到这些,意识到赶不上班车时,接受这个现实,并想办法尽快上班,淡定从容。
再静下心来,读懂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倾听她内心深处的需求,她真实想法是要多睡一会,她的需求是:我没睡醒,妈妈多多地安慰我,抱抱我好吗?可是我又想玩一会玩具,更想待在家和妈妈一起玩,我不太想去幼儿园……她的这些感受,我是否理解她?如果是,那就共情,帮她表达出来,当她感受到被理解和被包容,她冰封的心就会融化,变得温暖起来。
行:
1.帮助孩子一起解决让她拖延的具体问题
当她起床后,一直发呆的话,先感受她的感受,我可以尝试问她:你是不是在思考什么问题?她也许会说,没有呀!也许她还是没有回应,但要有耐心陪伴她,关注她的行为和想法,解决那些走神的问题。
2.拆解任务,用简单具体的指令
有一些看似简单的行动,孩子做起来很难。比如,一个“起床”的行动可能包括手撑着床、坐起来、挪到床边、下床这些动作。
喊女儿起床时,可以跟她说:宝贝,爬过来,到妈妈这边来!“爬”是一个动作,孩子一听就懂,会立刻执行,因为是给出了当下立即可以做到的具体动作。
现在她快六岁了,其实更容易接受一些有建设性的鼓励的言语,如果她换好了衣服,就跟她说:你看你已经换好衣服了,接着去刷牙洗脸就更好了,还可以早点出门,妈妈陪你一起吃早餐再去幼儿园。给她明确的目标,会更积极地去行动。
3.游戏化地培养日常习惯
定下早睡早起的时间,晚上9.50上床可以盖一次可爱动物印章,早晨7.30之前起床也可以盖章,每满两个印章就能赢得一次抽奖机会,抽到的礼品一定兑现,用奖励转化为动力助她打破“磨蹭”的高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