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表妹我又来了。
这次用心良苦。
专门趁“七夕”,给广大直男当狗头军师来了。
你们可能还不知道,表妹无数闺蜜都在吐同一个槽:
鲜花、礼物、烛光晚餐都不重要,想把这情人节过好,只一条——
敢不敢把我拍得美美哒!
不信你去朋友圈翻,直男给妹子拍照的水准一般是这样:
嗯,实在有必要介绍一位大牛。
只因为,他拍出来的妹子是这样的——
《天才一族》(2001年)
还有这样的——
《布达佩斯大饭店》(2014年)
没错,他就是导演韦斯·安德森。
他的作品有一股子魔力,叫妹子想嫁!(不用谢)
《青春年少》(1998年)
想当年,表妹怀着同样的狂热,找表哥搜刮了一大堆他的真人照。
结果,方了——
干干瘦瘦,头发是永恒的二八分,着装是永恒的西装三件套。
说他“文艺”也好、“复古”也罢。
作为毒舌家的人,表妹有句话实在憋不住——
那股子刻板气,也太浓了吧。
这样的安德森,在好莱坞狂拽炫酷的名导圈里,能混进去吗?
额……
但这些年过了,表妹渐渐发现,刻板只是表面。
因为根子里,韦斯·安德森是个执拗的“小孩”。
一开始,他是个不幸福的小孩。
安德森抓着六十年代的尾巴出生在美国德州,是69年的金牛座。
家里三兄弟,他是老二。
大家都知道的,老二难做。
他父母还相当果决地,趁孩子小就火速离婚了。
安德森后来接受《卫报》采访说:
父母离婚,对我们三兄弟的成长影响太大了。
这不算完。
我跟了母亲生活。
一次,我在书架上发现了一本小册子,《如何与问题少年相处》。我才发现,原来我在母亲眼中是这样的。
随便搂一眼,就会发现——
安德森的电影作品,还真一副“问题小孩”心态。
1994年,26岁的安德森鼓捣出了一部短片《瓶装火箭》,出道。
这部13分钟的黑白短片,由他与大学校友(也是后来的黄金搭档)欧文·威尔逊合写,安德森掌镜。
《瓶装火箭》英文名“Bottle Rocket”,原义是小孩子在自家院子捣鼓出的山寨火箭。而短片中的三名少年,在日子单调无聊的九十年代初,酝酿着一次次山寨打劫。
这本是一场躁动的少年狂想。
却引起了著名导演、制作人詹姆斯·L·布鲁克斯对安德森的关注:
安德森是个不容小觑的新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是如此特别,和芸芸众生都不一样。
于是在布鲁克斯的支持下,《瓶装火箭》两年后拍成长片。
长片《瓶装火箭》(1996年)
可想而知,这种年轻人释放犯罪欲的自娱自乐,不叫座。
但,大众不喜欢,大导演却很喜欢。
马丁·斯科塞斯就表示过被圈粉:
里面没有一丝愤世嫉俗的情绪,这要归功于导演对人物的喜爱、对一切人的博爱。
在《Esquire》杂志的采访中,马丁称安德森为“下一个马丁·斯科塞斯”。
其实,大师好像看走了眼——
安德森此后二十年执导出的长片,不出十部。
量不多,卖座的就更少了……
国内媒体直接把他归为“非商业系”那一挂
而且,也不算叫好。
有影响力的导演奖,到手的,一个没有。
但大师的眼光还是毒辣。
安德森了不起的地方在于——
他没有成为马丁·斯科塞斯第二。
他成为了韦斯·安德森第一。
只要你看过一部韦斯·安德森的电影,你将毫无难度地认出他所有作品。
他的风格,独此一家。
他的作品,都是在讲“问题小孩”。(或许除了《布达佩斯大饭店》)
只是,这些小孩不仅对“问题”不自知,还总拿自己不当小孩。
1998年,第二部作品。
《青春年少》。
男主马克斯是穷人家的孩子,在贵族学校读书。
才十五岁,却总是一副无所不知的成功人士模样。
不搞学习,喜欢在各种社团扮老大。
书法协会主席
明明是理发匠的儿子,却到处说老爸是社会精英。
他(我爸爸)是神经外科医师,在圣约瑟夫医院工作
最牛叉的是,居然不知天高地厚地爱上了女老师,还明目张胆地追起来。
你有没有想过,你对我来说也太小了
《青春年少》不仅说少年,安德森还玩了一个新花样。
他第一次尝试着让大人/小孩的关系错位。
让少年马克斯和中年大亨布隆,同时爱上女老师。
结果产生了奇妙效果——
两个“成熟”的成功人士,一成情敌,智商都下线了。
我放蜜蜂袭击你。
你碾坏单车报复我。
最后,还要一个更幼小的儿童站出来,正三观。
你是一个已婚男人,布隆
你还是他的朋友
2007年,《穿越大吉岭》。
看到三位成人男主,如果你在窃喜,安德森这次终于不拍小孩了。
那你要失望了——
还是关系错位,还是“问题小孩”。
这三个男主,从小都极度缺爱。
她(母亲)已经消失了一辈子
所以三个大男人,都是孩子心。
三四十好几了,还在争宠。
我才是他(父亲)最喜欢的儿子,他临死前告诉我的
整部片干的,也是“小蝌蚪找妈妈”的事。
我的私人侦探终于找到了妈妈的住址,我们六天后就能到
到了2012年的《月升王国》,安德森将标志性的错位感玩到极致。
这是一个早恋的故事。
还早得很。
儿童私奔。
童子军山姆和女孩苏西,在一次表演晚会上对上了眼。
因为都觉得不快乐,决定一起寻找世外桃源。
他们逃到野外,竟然过得有滋有味。
一起作画。
摇摆。
大人一样亲热。
看起来像过家家。
但你一点不觉幼稚。
童年的天真与成人的悲伤,顽皮与深情,这些看似“水火不容”的情绪,在他的作品总,如此不着痕迹地嫁接到一起。
他太懂得把“过家家”拍得虔诚、慎重了。
他们浑然不觉地扮着大人样、干着大人事,透着一股荒诞的真诚。
我们够不够男人
而片中的大人,倒是些畏畏缩缩的可怜虫。
苏西的妈妈和警长相互吸引,却从不敢放手去爱。
看多了安德森,你会这样的“错觉”——
人,其实是倒着长的,儿时知道的真理,长大就全丢了。
曾经,有一部邦德电影,将安德森作为导演列入重启计划。
他的回应是:“额···你知道···”“这个主意的确吸引人···”,然后,就不理人家了。
我本该对此说些取悦人的说法,那很简单。但我就是不会那么说。我宁愿专注自己的事,我所热爱的事。
曾经《卫报》为他把脉,说安德森:
活在自己的世界
《纽约》杂志批评他:“导演已经沉浸在自创的世界里无法自拔”。
老实说,表妹并不赞同。
活在自己的世界,不代表脱离现实。
如果你留意,你会发现,安德森电影的好多细节,源自生活。
1996年《青春年少》中,贵族学校Rushmore的取景地,就是他本人曾就读的圣·约翰预备学校。
里面好多角色名,实际上,就是安德森同班同学的名字。
资料来源:IMDb
2004年《水中生活》,讲述男主向美洲虎鲨复仇的故事,描绘奇幻的海底世界。
安德森坦言,影片构思源于伴他成长的电视节目《国家地理》和《野生动物王国》。
影片中许多鱼的名称,就直接摘自酒店菜单。
2009年《了不起的狐狸爸爸》,狐狸爸爸的衣橱,照搬了安德森的衣橱。
他对细节的关注,制片搭档道森最有发言权:
他无时无刻不在为未来的拍摄计划收集素材,根本闲不住。他随时都在观察。他的记性好极了,什么都记得住。
安德森对童年的记忆,深刻得难以置信。
2012年拍《月升王国》,安德森43岁。
其中一场戏是男/女主山姆和苏西,通过戏剧晚会定情。
你知道这个细节怎么来的吗?
是从安德森十几岁时的夏令营夜谈中,听来的。
我的一位营友就是那场戏剧《诺亚方舟》里,幻想和同班女生一起私奔的扮成水獭的小男主角。他给我的感觉和电影里12岁的主人公一模一样。我可能要比他更加孤僻些……
不是纯写实,不是纯幻想,安德森的世界观其实是——
“将现实移五度”。
2014年的《布达佩斯大饭店》。
这电影,根本不是在布达佩斯拍摄的,连匈牙利也没去。
安德森找了个典型的欧洲小镇,有鹅卵石路、英语报纸和缆车。
他觉得,足矣。
在创作过程中,我脑子里首先想的是视觉印象。怎么去布景,画面才好玩,观众才会觉得有趣?
说白了,安德森的世界,是有那么一点错位,那么一点怪。
但这是他独创的世界,比现实成人的世界美多了。
这个孩子气的导演,连视觉癖好也透着童真的味道。
视觉效果是安德森作品最风格化的元素
下面,表妹就来给你讲讲,安德森极有逼格的这一整套视觉癖好,究竟牛在哪。
首先,色彩要好看。
自相对写实的处女作《瓶装火箭》后,他就任性地打翻了颜料罐。
《穿越大吉岭》中各种骚色搭配,粉红、酱黄、青灰、宝石蓝,挥洒出一个大孩子的童话世界。
为达到色彩带来的甜美感。
安德森不吝用昂贵的胶片摄影,制造完美的暖色效果。
连纳粹军队,都被玩成了粉粉的
除了色彩,安德森还对画面的完美对称,有着孩子般执拗的喜好。
标志性的对称风格。
《瓶装火箭》是起点。
《月升王国》是成熟。
《布达佩斯大饭店》是巅峰。
几乎每个开场镜头都严格对称。
这种与现实不符的完美对称,不仅养眼,也在暗示着——
这就是安德森说的“现实移五度”。
连动景的切换也超淘气——
左右拉动,好有戏剧感。
《青春年少》
横轴平移,好像打游戏。
《月升王国》
揭幕式翻页,太魔幻了。
你不得不佩服安德森好奇的脑洞。
好奇不是贪图好玩,是对趣味和美至死不渝的追求。
比如,具体到拍妹子。
安德森就喜欢把每一个人放正中央。
慎重地去捕捉她们独一无二,每一帧的情态。
像这样。
还有这样。
这,不就是广大妹纸最根本的需求。
说真的——
想成功撩妹的男生,学一学安德森。
世上就不会有你搞不定的妹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