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这个人物,在历史上的评价呈现两极化的趋势:“”不为豪杰即为禽兽“”。但是民间好像是不喜欢刘邦的,大概是因为同情失败者吧,民间舆论大多数是喜欢项羽的,而对于刘邦,则多认为他是个卑鄙小人,猥琐至极的残忍之徒。追究这个思想流传的根源,大概是《史记》中选择性描述的笔法(就是不直接说出自己的看法,而是选取,能体现自己思想的部分史料,来引导读者想,修史者的想法。)。但是,即使从有限的史料中,我们依然可以得出结论,刘邦真豪杰也。
刘邦本身是有些豪杰气的,这还要从他本身的经历(结合《史记》、《汉书》等史料来看)来看。刘邦的家世,正规史书是没有记载的,但是在民间传说中,刘邦的祖父叫刘清,是魏国大夫后来,魏国灭亡就迁徙到沛县去了。到了刘邦这代,他们这个家族发展的在当地有些势力。但是,这个记载没有有力的史料佐证,唯一正确的是,刘邦的家族,在当地确实有些势力。(因为刘邦不治产业,但是他家里却能供应他,大吃大喝,四处游侠来看,他家确实有些家底。而且,秦帝国为了稳定楚地的民心,收揽了一些楚地有势力的,中下级豪强加入地方基础政权,刘邦此时也被收入基层政权,做了亭长。还有,远来富户吕公通过与刘邦结亲,来取得地方豪强的庇护。结合此类因素,刘邦家族在当地确实有一定的势力)而此时的刘邦,因为受到丰邑这个地方游侠风气的熏陶,因此在各地四处游侠,还曾经与当时著名的游侠张耳有过交往,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这个阶段,现存的史料,对于刘邦的评价是“”好酒及色“”(还与寡妇私通,生下了一个儿子。)不治生产,豪爽任侠等印象。
按照这样的印象,似乎是可以判断刘邦是个无所事事的无赖了。但是从当时的社会因素上来看,这确实是一种社会思潮(从战国以来的,游士之风。)有这样追求的人,是不屑于耕作和做一些琐屑的事的。这本来就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豪杰之风(渴望富贵,仗义任侠而不拘小节)。像刘邦这样类型的人,在和平的时期,特别是在秦帝国这样强硬的帝国里,刘邦这样的人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他的这种豪杰气,只能使得他无所事事而已。但是刘邦的幸运在于,他遇到了一个风云际会的乱世,使得他实现了自己的追求。但是,随着天下大乱,刘邦这种豪气又随着,他身份的不断变化,他的豪气中也掺杂了一些新的东西。
掺杂的第一项东西,是一种豁达的情怀,这种情怀跟平时的豪爽是不同的,因为平时所付出的最多是金钱,而危急时刻所显示出的反映,则大多是英雄本色了。大概最初的显露,还是在释放那批囚徒。刘邦不是亡命徒所以他不会像,陈胜吴广那样揭竿而起,但是囚徒也跑的差不多了,于是刘邦就把剩余的囚徒放了,自己落草为寇,这种胆识和胸怀,自然非一般人能及。
第二项东西是知人用人的智慧。张良是韩王的臣子,陈平是项羽那投降过来的臣子,韩信是项羽那的一个普通士兵,像这样来自四面八方的人才有很多,刘邦在信任他的核心团体,“沛县帮”(就是他的朋友,亲戚和乡亲)的基础上,对于这些人才也是信任有加,量才任用。
第三项东西是不忍之心,刘邦和项羽一样,是有残忍和不仁的一面的。但是他能在关键时刻,抑制住自己的怒气和狠毒,对除政敌以外的其他人,都不诛连。比如他杀了项羽,却不诛连项羽的族人。他除去了韩信,却不加罪当年劝韩信对抗自己的,齐国谋士蒯通。他也屠过城,不过更多的时候,他都选择了避免双方伤亡的最好办法(项羽死后,只有鲁地不投降,并拼命抵抗。因为当年项羽被封为鲁公,所以鲁地的人认为他是他们的领主,只要项羽在他们就要战斗到底。于是,刘邦把项羽的头给他们看,于是他们就投降了)。所以,在这乱世中他的豪杰气是难得的仁义。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刘邦善于听取他人意见。这帮助他度过了无数难关,最终走向了成功。总的来说,刘邦的豪杰气中掺有游侠的豪气,作为政治人物的仁心和智慧和作为一个皇帝,的大局观和政治理想。正是因为这样众多的因素,从造成了这样多面的刘邦。可以说这样即诡谲又充满豪气的刘邦才是一个真实的人,也是一个普通的人。当千百年以后,我们回顾这段历史。应该能做出一个这样的评价:“汉高祖,举三尺剑,其啸惊天地,回荡古今,亦为一世之雄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