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开始“听”梁宁的《产品思维三十讲》。已经“听”完了和“同理心”相关的五个章节。
梁宁的产品思维,名为产品,实为人心。
作为一个无论产品还是心理学方面都是外行的我,听她的关于同理心的讲解,都有一种酣畅淋漓的感觉,那种让我感觉既让我觉得思路清晰无比,又刺激着我的灵魂,触目惊心。
清晰是因为她把深奥的心理学概念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了出来。
首先在人心上的分类方式,按“需求满足”和“需求未满足”两大类就分开了人的正面和负面情绪。而后面讲人格和角色的章节,又和这个理论互相呼应,产生了“愉悦”多数是自我驱动型,“恐惧”多数是自律驱动型这样以前我从未听过的结论。生动、有趣、自然。
而无论愉悦还是恐惧,都可以帮自己找到“边界”。那么,知道了边界,又有了“动力”(愉悦+恐惧产生),自然能找到自己的“天分”。明白了自己的人格(自我 or 自律),了解了自己的天分,就可以卷起袖子大干一场。结论是,自身的“搭建”就算完成了,基本了解自己是谁了。
从情绪入手,看清自己的人格,找到自己的天分,原先看起来无比复杂的心理学内容被她,就这么简单实用地串了起来。
如果说“清晰”是因为作者强大的分类和引导能力,那“惊心”就是因为其中验证了无数个我过去两年苦思冥想而不得法的问题。
我一度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因为不了解自己适合做什么,按书中的解释就是不了解自己的天分。伴随着不明白自己的人格特质,又让自己的生活过得极其拧巴。本该进入角色的我,却展现了内心最自我的那一幕;反之该释放自我的时候却又套上了面具。最后,在表面上,情绪就化身为一匹脱缰的野马,肆意妄为。这匹马不是在放飞自我,而是化作了一支断了线的风筝,放纵、逐流。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如果想改变,就要从最基本的一些内容开始,去探寻自己为什么而恐惧,又为什么而愉悦,这样可以定位自己的边界,也就是搞清楚了自己的存在感,其内核是什么。
当我去对照书里提到的那些理念,去反思哪些是自己的角色,哪些是自己的“本性”时,通过深度思考,通过“冥想”,可以更好地让我知道在哪些事上,我更需要自律,而哪些事情我要“展示真实的自我”。这样,可以让自己跑得更轻快一些。进而,我就知道了该怎么和外界的不同关系进行互动,哪些是角色化,需要一张张扑克脸;而哪些是个性化,需要我脱下面具,以素颜示人。瞬间,我一下就明白了为什么我喜欢有的人,有的事,因为,他们是和我人格一致的;反之,就是因为自律的要求,而不是发自内心的欢喜。
朝闻道,夕死可矣。无论之前错过了什么,现在开始亦没有问题。毕竟,2016,我刚大学毕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