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市场贪婪的时候要恐惧,在市场恐惧的时候要贪婪。 —— 巴菲特
贪婪与恐惧来自于人类正常的本能,而不应该成为一切错误的替罪羔羊。 —— 金融帝国
几乎所有的人都认为贪婪与恐惧,是交易者的天敌。这种说法看似非常有道理,毕竟我们似乎都经历过由于对大利润的贪婪而错失了最佳离场时机,也经历过由于对亏损的恐惧而使我们在最后一跌中丢掉了持有的筹码。我希望读者朋友们能够深刻的思考一下贪婪与恐惧的本质,而不要将其当作所有“失误”的替罪羔羊。
贪婪与恐惧形成于人类祖先丛林生活中产生的原始本能。恐惧来源于“或战或逃反应”,如果我们祖先对于所有的危险都勇往直前的话,那么人类恐怕就无法繁衍至今天。贪婪来源于,生物在顺境中追求更多当时并不需要的生存资源而备逆境中使用,否则很多物种无法熬过寒冷的严冬。在我看来,贪婪与恐惧是我们繁衍至今必不可少的两种心理反应,并且他们深入我们的本能与潜意识,从而不可能被我们消除。对于我们这些远离丛林的现代人而言,贪婪与恐惧会表现的更加复杂。恐惧也许并非完全来自于损失,在大牛市中害怕踏空的恐惧往往更能表现的淋漓尽致;而贪婪也会发生在大熊市中,表现为一种希望以更低价格买入的贪婪。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在特定的行情阶段中,也可能表现为一部分人的贪婪,与另一部分人的恐惧。
如果我们继续深入的研究,还能够发现有时候恐惧反应表现得并不客观。有时候恐惧完全来自于“对过去痛苦的记忆”,这就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道理,也许现实并没有出现任何危机的迹象。更有意思的是,根据“焦虑原理”。对不确定性的恐惧,往往比确定无疑的损失更为可怕。可能亏损一定数量的金钱,要比确实亏损一定数量的金钱更容易使交易者恐惧。由此可见,恐惧通常并非对现实的反应,而是一种对未来的担忧。
我在市场上,经常听到某某股民指着套牢惨重的股票说:“怪我太贪了,明明给我了百分之几的利润我都不跑,结果损失这么多。”言外之意就是,损失完全来自于他没有兑现百分之几的利润。在他说这句话的时候,是否真能在以后放弃超过百分之几的利润吗?亏损不是来自于交易策略的问题,不是来自没有止损的问题,而只是来自于贪婪吗?如果交易者总是拿着贪婪与恐惧当作错误的替罪羔羊,而不进行任何反思的话,那么这个交易这注定一事无成!
不贪婪、不恐惧,我们真的能够做到吗?“不恐惧”就会让我们对所有危机勇往直前,是否就注定我们早晚会被市场扫地出门呢?错误难道真的不在于自身“或战或逃反应”的尺度并不客观,而只是在于恐惧的问题吗?我们来到股市都是抱着获利的动机,并且使用我们当时并不需要的初始资金。如果我们真的做到绝对的不贪婪,那么我们就早已成佛,还来股市干什么呢?要知道交易利润并非我们生存的必要条件,那么我们进入股市的动机就完全来自于贪婪。反过来想想,如果我们不在顺境中积攒足够的利润,那么我们又如何应对交易中必然会出现的逆境呢?
按照“鸵鸟现象”的说法,对于我们无法改变的现实,最好的办法就是接受他、合理控制他。无论是本能还是动机,都决定了我们永远无法消除贪婪与恐惧的心理现象,那么为什么我们不能接受他、并且客观的量化他(将其固定在一定的尺度上)呢?
巴菲特说:“在市场贪婪的时候要恐惧,在市场恐惧的时候要贪婪”。由此可见,并非贪婪与恐惧的错误,而是人们在最不恰当的时候出现这两种心理现象。如果说,某交易者当亏损超过50%以上时才会出现恐惧,那么他的恐惧尺度绝对有问题!既然我们永远无法消除恐惧、甚至恐惧根本就不应该被消除,那么就客观的量化恐惧吧。事实上,止损行为就是一种恐惧的表现。他在潜在的风险面前,选择了逃跑。孙子说过善败者不亡,那么勇往直前的匹夫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按照“树形原理”的说法,同样的原因可能出现不同的结果。或者说,没有出现亏损的交易不等于不可能出现亏损。我觉得交易者应该放弃“不劳而获”的幻觉,从而树立一种成本观念。如果你从来都不会亏损,那么捕捉多小的利润都是可以接受的。交易获利的关键就是,在顺境中赚取足够逆境中亏损的金钱。即使从事后来看,你的某笔交易是获利的。那么站在事先的角度来说,你这笔交易也是可能出现亏损的。在我看来,你顺、就是顺!根本没有必要限制自己的好运气。我们根本没有必要在收获的秋季放弃准备过冬的食物,而又在冰天雪地的严冬出外捕猎。我的意思是,贪婪并不是罪过,更不应该成为亏损的替罪羔羊!
这样一来,对贪婪恐惧的控制就自然形成一种趋势跟踪系统。如果承认任何交易方法都是基于概率上的产物,并且任何方法都是可能产生亏损的。那么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不要继续在混乱中寻找并不存在的完美与确定,而要给自己的交易方法找一个固定的“家”。交易是一门“舍”的艺术,我们总要舍弃一些什么。我之所以在交易系统章节的开头说这些,是希望大家能够接受一些我们无论如何都不能回避的成本,从而将自己的交易方法固定下来。这时一个可量化的交易系统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