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宁夏考察时强调:“宁夏的现代煤化工和新型材料产业,风电、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产业,葡萄酒、枸杞等特色产业,要精耕细作、持续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精耕细作”运用到贸易投资、人文合作、干部成长、对外开放、企业发展等多个领域,极大扩展了该表述的适用范围,丰富了其内涵要义,对各级干部准确把握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有着重要的意义。
精耕细作是党员干部应该养成、应当坚持的好习惯好作风。特别是越到基层,工作量就越多、涉及面就越广,事情就越细碎、情况就越复杂。而且安全巡查、政策处理、看病就医等基层之事,往往连着千家万户,件件都是群众关心关切的头等大事。如果因为事情多、不好办就产生“松一松、等一等、放一放”的懈怠心理和厌战情绪,就容易把惠民“好事”酿成揪心“烦事”,把举手“小事”拖成还债“难事”。对于分内之事特别是群众愁盼之事,要保有“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紧迫、“一不做,二不休”的干脆,在忠诚履职、昂扬奋进中把“精耕细作”内化为行为习惯、外化为自觉行动。要坚决摒弃“眉毛胡子一把抓”“捡了芝麻丢了瓜”,站在对事业负责的高度,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干之前想清楚弄明白“怎么干、怎么正确地干、怎么统筹着干”等问题,分清事情的本末主次、轻重缓急,做到遇一件干一件,干一件成一件,做到“事经我手无差错”,对自己负责、让群众满意。当然,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一蹴而就、一步到位,事业发展到现阶段,更多时候涉的是“险滩”、攀的是“陡峰”、啃的是“硬骨头”,急于求成不行,半途而废也不行。要以抓铁有痕、踏石留印的“钉钉子”精神,一步一个脚印地、实实在在地去办应当抓、应当做的事,让“精耕细作”落到细处实处。
“精耕细作”是工作态度、责任,更是检验干部愿不愿担当、敢不敢担当、能不能担当的试金石。弘扬践行“精耕细作”,关键在制度、在落实,在于树立起鲜明用人导向,以组织担当推动干部有为。要打好常态考察、容错纠错、关爱激励“组合拳”,精准识别那些不推不脱、大胆干事、担当负责的干部,给他们关心关爱,为他们撑腰鼓劲,为他们松绑减负,激励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扑下身子踏实干、甩开膀子大胆干、撸起袖子带头干。
如此,“精耕细作”方能蔚然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