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尊49年说法所说经典数量庞杂层次众多,后学须有一种合理的分类方法方才不至于凌乱,天台宗的五时八教就是中国的佛弟子对释尊一代时教的时间前后与内容深浅进行适编排的一种方法。
这种判教法在我等后人看来,有两个作用:一、把三藏十二部分类,确定其说法时间与内容的归属,以便进行比较和研究。二、从时间与内容上,确定佛法理论的大纲,整理成各各不同的理论体系,以便归纳整个佛法。
再者天台宗的五时八教不仅是文字义理上的归类,更重要的是通过善巧的教判,去掌握宇宙人生各层次的真理,形成圆融通摄的大智慧正观,并以此鉴照现实人生中的一切问题——所以在天台宗每一层次的判摄之中均有调心、摄心、明心、发慧的实践方法,即所谓的观行并重——除了理论,天台判教系统更具实践意义。
(一)略述五时八教
这种五时八教的判摄方法把佛陀说法时间顺序分为五个阶段(五时)把说法形式方法和教理内容各分为四类(八教)。
五时指:第一华严时,佛陀成道最初三七日对法身大菩萨及宿世根熟众生,讲《华严经》大法,正说圆教,兼说别教。小乘顿根人如聋如哑。此时如从牛出乳,为五味中的乳味。
第二阿含时,佛为钝根小机人在鹿野宛十二年间说三藏教《四阿含经》。此时如由乳制成酷味。
第三方等时,阿含后八年间,佛说《维摩》、《思益》、《楞伽》、《楞严》、《金光明》、《胜鬘》等经。并谈藏、通、别、圆四教,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使小乘人耻小慕大。此时,如将酷加工成生酥。
第四般若时,方等之后二十年间,为已回小向大的小乘人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融合大小乘于一味,破斥其对大小乘的分别偏执,正说别圆,兼说通教。又如生酥制成熟酥。
第五法华涅槃时,钝根小机渐已调熟,佛于最后八年间说《法华经》,正明圆教,畅出世本怀,开权显实,会三乘归一乘,令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授记作佛。临示灭一昼夜,说《涅槃经》追说四教,追泯四教,扶律谈常。此时如从熟酥精制而成醍醐味。
此五时判教,又分通五时和别五时,上说是别五时。通五时,指佛陀教化众生时,不拘次第,依众生的根机深浅不同,相应受教者的能力而说,使其各得不同的法益,以显教法的圆融无碍。
“八教”则分为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二大类。化法是说法的内容,化仪是说法的方式方法。化法四教是:藏教、通教、别教和圆教;化仪四教是:顿教、渐教、秘密教和不定教。
从化法四教的内容看,藏教正化二乘,傍化菩萨,依生灭四谛、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事六度行、实有二谛,修析空观,证偏真涅槃;通教正化菩萨,偏傍化二乘,明无生四谛、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理六度行、通教二谛三谛之理,修体空观,证真谛涅槃;别教独被菩萨,明无量四谛、不思议生灭十二因缘、不思议六度十度、别教二谛三谛之理,修次第三观,证中道无住涅槃;圆教化最上利根之人,也普摄一切行人,明无作四谛、不思议不生灭十二因缘、称性六度十度、不思议二谛、圆妙三谛,圆修一心三观,圆证三德(法身、般若、解脱)涅槃。
从化仪四教的方式看:顿说无上大法,不带方便法门的是“顿教”。从小乘法以方便入门,渐渐过渡到大乘的是“渐教”。佛所说法,各人悟证各异,互相不知的是“秘密教”。佛所说法,各人虽悟证各异,而彼此相知的是“不定教”。
上述八教穿插在《法华》以前的四个时期。《法华》开权显实,会渐归顿,融摄一切法门,是一代化导的终极,超出八教之表,称为“纯圆独妙”之法。
将五时与八教两者结合,形成名相,是从荆溪湛然法师开始的,湛然法师在他的《法华文句记》、《法华玄义释签》和《止观辅行传弘诀》的著作中将五时八教作为结合名相来使用,如《法华文句记》中:“种种之言,亦不出五时八教”;《法华玄义释签》中“五时八教,故云种种”;《止观辅行传弘诀》中“乃至五时八教,一期始终”。湛然法师以后,五时八教就形成固有名词了。
(二)略述化法四教与五时的关系
1.藏教与鹿苑时、方等时、涅槃时、法华时的关系
佛在鹿苑说有四种阿含经,故鹿苑时又名阿含时——称鹿苑时即是以地为名,称阿含时是依法义建立,佛陀在鹿苑时所说之法纯为藏教所涉,因为藏教人在华严时如聋如哑”,没办法了解华严境界、诸佛菩萨的功德利益。这时佛为了培养小乘的根性的人,讲四种阿含经,度化声闻根基的藏教人。
而到了方等时,佛陀为了让藏声闻人不再耽着于小果,开始贬抑小乘,褒赞大乘(弹偏斥小叹大褒圆),令声闻人耻小慕大自悲败种。
到了法华时,藏教的声闻、缘觉乃至大乘根性者,通过方等的说法、调教,心性已开,已能去除执情,知道必能成佛。这时,佛陀“开权显实”,开前面四时之权,显法华一乘之实,“开迹显本”,开今之事迹,显久远劫前早已成佛。法华,如日当正午,是最究竟之极谈,但恐怕有漏网之机或横来之众,佛又开谈涅槃时,重提前四教教理,再加以开显,以收漏网之机,使得藏教众生,皆能进入圆教之位。
(2.)通教与方等时、般若时、涅槃时、
通教之通字,高丽谛观法师在《天台四教仪》中说:“通前藏教,通后别圆,故名通教;又从当教得名,谓三人同以无言说道,体色入空,故名通教。
其一,从根机方面而言,修学通教的菩萨有利根、钝根二种,钝根菩萨与前面藏教中人同证但空之涅槃,称为通前藏教;利根菩萨在修学时能体悟当体即空,了知不但空之义,通于后面别教、圆教所诠的中道实相之理,称为通后别圆。因为通教菩萨能通前通后,所以称之为通教。
其二,从修学教法而言,藏教的三乘,声闻学四谛理,缘觉学十二因缘,菩萨学事六度,他们是各个不同;通教三乘是共学四谛、十二因缘、六度,在三法中皆见当体即空之理,三乘根性众生同修般若,共观因缘,所以称之为通。
通教的主要教法是五时中方等与般若二时中所宣说的因缘即空、无生四谛。但与三藏教不同, 该教没有专属的经典,更谈不上有三藏这种固定的部帙了。此教的关键就在于一个“通”字——该教的教旨三乘人皆要学习,有名三乘人共秉的,皆为通教。三乘人同修般若(般若经中处处提及,欲学声闻法者、欲学辟支法者、欲学菩萨六度法者,乃至究竟佛果,都要修学般若才能成就)而将界内利根众生通后别圆,则又有赖方等诸经的调化(满字不生不灭门)。
(三)别教与方等时、华严时、般若时、涅槃时的关系。
五时之中,阿含时唯摄藏教钝根众生,法华时纯圆独妙,不容混滥。涅槃时是追说追泯,与化法四教皆有关系。方等时与别教也与特殊关系。可度众生的根机很广,藏、通、别、圆四教并谈,任何根性都有,而虽然般若时、华严时都是正说圆教,兼说别教,但华严时的主要受众还是圆教根性的众生,只有般若时是因为自悲败种的小乘众生在方等时后余习未断,所以般若的空水加以融通淘汰。从这个角度来看,般若时远为别教入圆教之阶梯,近为藏通教入别教之行持根本,其与别教的关系应该是四教之中最为亲密的。
(四)圆教与五时的关系
佛陀开设五时的目的就是为欲令界内界外,钝根利根一切众生皆入圆教,证真实道,得大涅槃。五时与圆教的关系就好比条条大路与罗马的关系,无论远近、宽窄,都只为令众生汇入圆教,得大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