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19 在书店连待3天是一种怎么样的感受?

假期很偶然地有一次机会,带着我妹在一个书店待了三天。

当然不是真的只坐在那里,而是任挑自己喜欢的书来看。

那书店最大的好处是,所有在售的书都单独开封一本,供顾客试看。

当然,如果不是随便翻翻,而是像我一样长时间地坐在那里看,就需要在消费区点上一杯喝的,或者一点小点心。价格比奶茶店稍贵,但人家说了,权当对实体书店的支持。否则像我一样只看不买的人多了,书店何以为生呢?这么一想,就无需计较价格问题了。

书店10点开门,我们每天于是提前一点吃了早饭过去,到消费区点点上一杯喝的,就可以一直坐到下午的饭点。 

为什么要去书店看书呢?

环境。

书店的环境真的是比我家里好太多。

我家四口人,我爸妈,我妹和我。买的是三室两厅两卫一厨的房子,所以没有多余的房间作为专门的书房,我爸妈似乎也没有考虑到这个需求。

客厅人来人往,显然也不是读书的好去处。

加上大多房开商力推小户型,电梯房公摊面积又大,装修下来一个次卧的房间往往除了床和衣柜,很难再放下一张大书桌而不使房间显得拥挤。

就我那房间,还是几番折腾才在墙上勉强装了书架,偶尔不注意还会碰头。至于书桌,就更勉强了。只是在房间转角的地方装了略有弧度的桌面,面积也有限。

阳光也是个问题。我房间正好朝东,一早起来就能见到太阳,一直到下午才能摆脱其温度和刺眼的光线。

可想而知,这样的房间不适合读书。

而书店的环境就不同了。首先墙和天花板都是透明的玻璃,采光很好。缓缓的背景音乐和不算吵闹的人声,正好是白噪音APP里咖啡馆对应的那一种场景。

其次有各种尺寸的桌子椅子供你选择,两人相对的小圆桌和皮沙发,四人的方桌和木椅子,甚至十来人的高桌子和高脚凳,不同的桌椅带来的是不同的感觉。

最重要的是,你读书间隙抬眼望去,周围全是书和读书的人。

这种感觉,比任何的物理环境,都来得重要许多。

我在家里读书,经常看不了几页就要分心,或是家里人有事找你,或是自己突然想起什么事来。有时候关上门听着家里人在聊天或者看电视,也会觉得读不下去。

但书店不一样,这里所有人都在看书,你也没有其他事可以做。一旦选定了自己的位置,你就不能轻易地像在自己房间一样翻来覆去地折腾。因为你若不专心,会打扰到其他人。

这可能有点像我们在学校里强调的班风建设。

你班上的同学都在玩,你一个人学习仿佛显得格格不入,于是你也加入大家一起玩。但如果你周围的人一心搞学习,你再去玩就显得异类了,所以你也学着静下心来背书做题。

所以在书店的三天,连我这样的网瘾少女,拿出手机的次数都屈指可数,读书的效率得到了大幅度的提示。

效率,这是在书店的第三个关键词。

三天里,我一共读了9本书,包括:

1. 克莱尔·吉根《南极》

2. 蒋勋《生活十讲》

3. 季羡林《读书·治学·写作》

4. 陈果《好的孤独》

5. 于尔根·沃尔夫《专注力——化繁为简的惊人力量》

6.大岛祥誉《麦肯锡工作法——学会提问》

7. 《聪明人这样用脑都不累》

8. 小池龙之介《不要生气》

9.白仕刚《高效学习之道》

连我妹这样以前一年读不了一本书的学生族,这次也读了5本书。

回想暑假买的好几本速读类的书,都是打着“如何一天读完一本书”的口号,从这三天的经验看来,想达到这个效果,我们可能并不需要额外的方法训练,而是一个阅读的环境和大段的时间。

除了读书,我还手写了小半本笔记,并且在来回的路上和我妹讨论她当天读的书。

最有意义的,当属讨论。

在讨论的过程中,你能了解到她的看法和意见,和她真正地拉近距离,重新认识她也让她重新认识你。

这种相互增进的了解,不管是在家人、还是朋友、情侣、亲子之间,都很重要。

并且这种经由阅读带来的交流,是其他活动难以实现的。

比如亲子之间,由于年龄的差别,很多时候难以实现“平等的交流”。孩子们喜欢的游戏,家长可能无法从中感到乐趣。反之亦然。

所以会出现孩子小一点儿的时候,家长带他们去游乐场,孩子乐在其中,家长却可能百无聊赖。等到孩子大一点儿,安全问题有所保障了,就是大家各玩各的,两不相扰了。

但阅读是平等的。

同一个故事,同一个主题,你可以读,我也可以读,我们可能想法一致,也可能意见相左。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又有机会看到另一个世界。

就算是读不同的书,我们也能在同一个空间里安然自处。

这种机会,实在难得。

后来我问我妹,这几天感觉怎么样,她说,很好,以后还想来。

我说,好,下次再带你来。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