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工作原因暂居昆明,住处离公司不远,决定骑车(共享的那种)上班,因为自由度大,因为顺便锻炼了身体。
跟我所在的那座北方城市不同,在昆明要找辆脚蹬的共享单车并不容易,电动的倒是随处可见,但那不是我想要的,于是往往要花些时间去找车,有时不免生出藏辆车在某处的小心思,可终究不好意思付诸实际。
我的骑行路线基本在二环路上,一路似乎随处是街边绿地、公园,打拳的、练剑的、做体操的、跳广场舞的,车驶过,如同看了部短片儿。挤在一堆自行车、电动车里,明显感觉自己车技提高不少。
有电动车从后面掠风超过我,妈呀,后座超宽,原来是一根横梁带了左右两个超大的盛物箩筐,这要蹭上,肯定得受伤。同事一直提醒我骑车当心,就是因为电动车速度太快。
话说,就是电动车成了我上下班路上的风景。
昆明街上的电动车很多尾巴上有个盒子,装东西的,有的非常高,如果后座上的人背向而坐,当个撑下巴的物件绝对可以。还真让我看见了,有次前方两辆车后座是两个孩子,应该很熟,一路聊个不停。两车略有前后,前车上的小女孩便手捧脸撑在那盒子上笑个不停,让我觉得阳光都亮了几度。另一次,有个孩子把那盒子当成了书桌,遇红灯停车的空档都在写作业,是不是昨晚玩得太过,现在得赶紧补课?
一车两人我觉得是载人上限,但是,不是。很多次遇上一家三口共乘一辆车,年轻的父母在后面热烈地聊着家长里短,站在前方踏板上的孩子则抓着车把下段,如哨兵般眼光四处逡巡。当然,我还看到过个子不及车把高的孩子,一路啥也看不见,是不是很郁闷?三人共乘的不仅一家三口,老的、少的、老少结合的都碰上过,最甚者一车有四人!怎么做到的?我一路都在琢磨。
昆明电动车乘客类型之丰富也让我大开眼界:有被妈妈用西南地区流行的红包袱绑在身前的宝宝,有在前踏板上摇头摆尾、车速上来时拼命抓地的狗狗,有将驾驶者围在中间的十桶矿泉水(这样送一次水才能挣上钱),有把司机四面包围住的金属架,有后座上像模像样的贺礼花篮,有摆摊买小食的家伙什儿,有长长短短的一众水烟筒……不一而足。
每天,汇入这带着满满烟火气的车流,我就觉得昆明的生活真是有滋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