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每有人去了徽州出差或旅行,归来的伴手礼必定会捎上梅菜烧饼。
第一次吃梅菜烧饼时,感觉比较新奇。因为在上海,所谓的烧饼大都是没有馅的,且外形个大略显笨拙。无非圆形就是甜烧饼,椭圆形就是咸烧饼。个人从小就觉得寡淡无味, 不得不配着油条和豆浆来咽下口。徽州的梅菜烧饼有其独特之处,个头略小而带有梅菜内馅,其外形并不好看,既无芝麻,又显干硬,用手指轻弹,壳硬有声。看到在徽州的大街小巷,现做现买的梅菜烧饼的店堂里,这种烧饼是用适当比例的油与面拌匀,在炉中烘烤时,皮子鼓胀起来,而形成一个硬壳子,外壳虽硬, 但内层却是酥脆的。小小的烧饼,馅很少,有薄薄的一层梅干菜和极肥的肥肉末。梅干菜与肉末同嚼,越嚼越香,咸中带甜。高纤维的干菜本身极其吸油,无油出不了梅菜的香,肥油经梅菜的吸收,使烧饼的馅一点也不油腻,只有特有的香气。梅干菜与肥肉的馅真可谓相得益彰,立刻让梅菜烧饼而独具特色。
有些食品乍一入口,味道未必就好,只有细细嚼来,才越品越香。梅菜烧饼就是这样的食物,它几乎排不上点心的一类,只能算是吃着玩的零食而已。但无论如何,它是几乎每个人徽州归来,伴手礼的首选。
下午时分,沏上一杯碧绿生青的龙井茶,就上两个梅菜烧饼,细细嚼来,别有滋味;午夜时分,端上一碗鲜肉薄皮的小馄饨,就上两个梅菜烧饼,细细嚼来,渐入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