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团队出现一些产品问题,让我很是感慨,原以为我们的价值观让大家都形成了共识,都能够可以自行决策,但到最后还是需要自己来参与促进,一起来解决问题。
我想这应该不是他们的问题,应该还是有我没有看懂的协作盲区。同样,有个创始人朋友找我交流,也谈到这个问题,公司大小的事情都找到自己决策,自己忙的一点时间都没有。
这跟我的情况有点类似,乍一看,还以为是我们的能力太强造成的呢。但真正思考起来,却发现没有这么简单。要知道每一个人招来的时候都是专家,就因为自己这方面不行才招来的呢,而现在却出现这样事事都需要自己决策的情况。这一定不是因为自己太强,更是因为自己太弱的原因。
弱在没有让这些专业厉害的人形成自我驱动决策的能力。
组织效率很重要的一个前提是降低内耗,自我驱动协作,每个人知道目标是什么,也知道如何到达目标,即明白什么是正确的事情,而不是事事都要经过别人来决策才去执行。
如果大部分时间都依赖一个主管的决策,这其实是很大的成本浪费,招聘来的专家仍然按照你的想法去行动,你仅仅是获得了这个人的做事能力,并没有获得这个人的决策能力,聘的是手脚,而不是大脑。
我记得之前曾经思考过,人其实是最大的变量。即便是一个牛x的人,也不可能一直发挥出色,并且因为各种原因人还是有情绪和本能反应的不良反应,因此单纯依赖一个主管的决策是很不稳定的,一旦这个人出现变化,整个组织都会破溃。
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组织,我想应该是决策从人治到机制进化。
领导在这里需要做的是:牵头建立自己团队的决策体系,以价值观,使命为纲领,构建成为员工可以使用的决策模型并变成可以落地的行动机制。
即让团队所有的人都形成共识,面对问题如何进行决策行动的原则。
真正让机制成为团队的决策的纲领。
无论是惩罚还是奖励,都要建立制度办事的准线,而不是领导一言堂,让我们所有的决策依赖机制,不是等待领导指示,不依赖合体,而是通过流程和机制自行去路由和调度构建彼此协作的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还是碰到效率问题,那么也应该去考虑优化机制,通过机制去优化个体,而不是单纯的去纠正个体。
只有这样,我们组织的效率才会激活,组织中每个人也都不会过于看领导“颜色”更会看制度的“颜色”。
因此当我们感觉累的事情,感觉员工什么都不肯敢的时候,不敢干的时候,这其实并不是员工的问题,更是因为带头人没有建立起好的工作机制,在目标共识的前提下,如何让员工自我驱动的决策行动机制。
我们累在一件件事情的决策中,但我们却又懒在这一件件事情上层的的决策机制构建中。做一个决策的懒人, 首先要成为一个机制的强人。
今日思考,不求绝对,但求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