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研教|“学为中心”该咋办

这个隐喻极好,给我很大启发:我们想告诉学生的,和学生理解到的一样吗?很多时候是不一样的,很多时候估计是鸡同鸭讲,很多时候也许会南辕北辙,许多时候更是刻舟求剑。

要让学生真正的感知,就要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真正的学习中学会学习。课堂要发生改变:

(一)观念上: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以前我是讲授派,课堂上洋洋洒洒唯恐不周,学生听的很舒服,但是课下的效果并不尽然如意,如今我更愿意倾听学生去表达,在学生的表达中发现认知中的问题,从其“前有知识”出发,通过合适的教法解决学生的难点、疑点、堵点,这样课堂就不再是照本宣科。

医生和教师谁最专业,当然是医生,第一点,医生对病人都是一人一方,而教师是多人一方,医生望闻问切的诊病比教师更精准,

(二)形式上:少讲授多练习、应用

语文每篇课文都是经典,重要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里蕴藏的人文精神,更重要的是文本中的语文要素,所以以前我采用的是课下练习,现在我力争当堂练习,学时练和学后练相结合,这样针对学生的情况能及时进行修正,调整课堂的重点和节奏。练习的形式有很多,概括、提炼、区分、分类、总结、判断、辩论、表演、创作等都是练习都是在学习,都是从认知和思维的角度提升学生的能力。

例如学完《谁是最可爱的人》我出了以下几个小练笔:

1.请你用一段抒情的语言表达对志愿军战士的赞美和欣赏之情【学会直接抒情】。

2.五四青年节来临之际,请你写三个小片段展示我们学校的青年教师群像【学习通过多个事件写群像的方式】。

3.仿照课文句式“当你在      、      、    的时候,那都是      换来的”【写作片段训练,既练习排比的写法,又从人文的角度表达对志愿军的欣赏、赞美和感恩。】

这几个小活动从认知的角度都是创作,是最高级别。

(三)方式上:少一点独孤求败,多一点合作协同

课堂上切忌老师一降到底的灌输式,而要通过师生合作、小组合作的形式来建构知识。开展朗读的时候,小组合作朗读比个人朗读好;作文点评的时候,改以前的教师点评为同桌互评,小组互评更好,在碰撞中头脑风暴,在合作中智慧众筹,在交流中共享共进。

(四)评价上:多鼓励正向模糊评价,少批评负面的量化评价

疫情之后,学生的基本功和基本能力稍微下降,我们在评价学生的时候,少一点批评多一些期待,少一点负面的苛责多一些正面的引导,少一点准确的量化多一些模糊的悦纳,少一点学习成绩的说教多一些其他领域的欣赏。尤其是对学困生要给予点滴的表扬:可以是善良的为人,热情的服务,得体的衣着,礼貌的态度等,发现学生的优点,发现学生的成长点,以一朵云推动更多的云,进而形成云蒸霞蔚之势。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