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岁后的某一天,我终于放下了别人的眼光



清晨推开窗时,风里还带着四川初秋的凉~没有太阳,却比过去一周淅淅沥沥的雨天清爽太多。空气洗去了之前的燥热,吸进肺里都是干净的凉意,连楼下桂树的香气都比往日更清晰些。我没急着摸手机,先扎进厨房给我和小孩做早餐,煎蛋的边缘煎得金黄,热牛奶冒着细雾,看着小孩狼吞虎咽吃完背上书包出门,屋子里剩下的安静,竟让我觉得格外踏实。这要是在往天,我或许又在翻着聊天记录纠结:昨天发给朋友的消息,怎么到现在还没回?

小孩上学后,我抱着《蛙》坐在卧室的飘窗上,指尖轻轻点开手机里的轻缓钢琴曲。旋律慢慢漫出来,裹着雨后微凉的空气,和书页里莫言笔下的故事缠在一起。没有刻意追求“必须读完多少页”,看到触动的段落就停下来发会儿呆,累了就抬头看看窗外的树影~天是淡淡的灰,却不压抑,反而衬得树叶更绿。其实我一直爱独处,可以往总怕这份独处被别人当成“没朋友的可怜”,连坐在飘窗上读《蛙》都忍不住想:要是亲人和朋友知道我天天就这么过,会不会觉得我很无趣?可今天不一样,钢琴声落在耳旁,文字映在眼底,这样的时光,珍贵得不必向任何人解释。

中午简单给自己做了点吃的,碗都没来得及洗,就拿出早就准备好的食材进了厨房。洗好的姜和萝卜沥干水分,红辣椒堆在案板上,切碎时溅出的辣油沾在指尖,却一点不觉得麻烦。一层姜一层盐,仔细按压出汁水;萝卜块拌上调料,封进玻璃罐时发出“咔嗒”一声轻响;最后把热油浇在辣椒碎上,香气瞬间漫满屋子,和窗外飘进来的桂花香、屋里没停的钢琴曲轻轻缠在一起。我站在灶台前擦了擦手,突然想起这些年的自己:明明早过了33岁,却总像个没安全感的孩子,把朋友的回应当成“被需要”的证明~他们晚回消息,我就反复检查自己的话;他们态度冷淡,我就整夜琢磨“是不是我哪里做错了”。可现在才发现,给自己做一罐喜欢的泡菜、一瓶香辣的辣椒酱,带来的快乐,比等一句敷衍的回复要真实得多。

下午的时候,穿着拖鞋就下楼提菜。四川的初秋凉意在风里更明显了,桂花香裹着湿润的空气扑在脸上,手里提着沉甸甸的菜袋,鞋底踩在刚干没多久的水泥地上,每一步都觉得踏实。没有像以前那样在意路人的目光,怕别人觉得“穿拖鞋出门是邋遢”,只是慢悠悠地走着,看路边的野花在微凉的风里轻轻晃,看灰蓝色的天慢慢暗下来~突然就想通了:那些不回应我的人,那些对我冷淡的人,从来都不是我的问题。他们或许有自己的世界要忙,或许本就和我不同频,我何必把自己的情绪,绑在这些不值得的人和事上?33岁过后的日子,不该再为这些内耗了。

提完菜到家后,我铺好瑜伽垫跟着视频慢慢拉伸。身体的酸痛里藏着放松的惬意,练完后又坐回飘窗,没再看书,只是静静听着钢琴曲,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突然觉得自己很棒。我没靠朝九晚五的工作定义自己,却凭着热爱自学了钢琴,指尖在琴键上跳跃时能摸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我坚持每天早起、运动、读书,把“妈妈”的身份和“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我一直爱独处,现在更学会了不为“独处”焦虑,不为别人的态度纠结。

以前总把别人的回应当成“被在意”的证明,把朋友的冷淡当成“我不好”的标签,像困在笼子里的鸟,明明独处也能很好,却总忍不住去分享那些“自认为的小美好”。可今天,在四川微凉的初秋里,在飘窗前的《蛙》与钢琴曲间,在泡菜的咸香和桂花香里,我终于打开了那扇门~原来我不需要靠别人的认可来证明自己,不需要靠放低姿态来维系关系。往后的日子,我要好好爱这样的自己,好好生活:给孩子做热腾腾的早餐,在飘窗上读喜欢的书,腌满罐的泡菜和辣椒酱,认真练每一次瑜伽。至于那些不回应我的人,就随他们去吧,我只珍惜愿意认真对待我的人。

毕竟,我值得被自己温柔以待,值得拥有所有藏在细碎时光里的美好。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