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想在某个重要的方面改变自己,有时真的需要我们做出行动——开始去写那篇论文,去打那个电话,去见那个人——尽管我们非常不情愿那么做。”
本文属于数据分析心理学系列,第1篇文章。核心内容来自《社会心理学》(第8版,作者戴维·迈尔斯),背景是探寻行为影响态度的深层原因。
本文结构如下:
1、关于为何写这一系列的一些碎碎念
2、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之一:自我展现
3、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之二:自我辩解
4、行为影响态度的原因之一:自我知觉
全文字数2000字,阅读时间约6分钟。
1
数据分析,是心理学+统计学+业务理解
上一篇文章 3种DAU拆解方式——从数据分析,到业务决策中,引用过《零售的哲学》作者铃木敏文的建议:要了解经营,需研究两个基础学科——统计学和心理学。
数据分析师要挖掘数据背后的信息,分析用户行为心智,也很有必要去学习这两门学科。
因此,在今后的文章中,除了关注与数分强相关的业务和技术之外,也会去分享和探讨与统计学和心理学相关的知识原理,过程中践行【类比】和【联结】的准则:
用【类比】去理解和解释新概念,用【联结】将新概念应用于数据分析。
《认知觉醒》的作者周岭强调:动用元认知,创造知识与现实的联结;每天记录自己感触最深的东西,进行深挖:为什么会产生触动,提炼出来的行动是什么。
作为工作党,可能做不到每天都去反思和大量阅读,但随时进行积极主动的思考、系统化的复盘总结,有助于厘清零散的知识点,并可能在未来的实际应用中大放异彩。
不论你相信还是不信这句话,只要尝试立刻行动起来,那么你会越来越坚信,这句话就是对的。这算是本文关于行为影响态度的认知提炼。
2
自我展现,是对自我印象的管理和维护
“嗯,熬夜的我,看起来身体健康,精神满满。”
“打游戏的我,反应敏捷,具有领袖气质。”
“没人愿意让自己看起来自相矛盾。为了避免这一点,我们表现出与自己行为一致的态度。为了看起来一致,我们也许会假装表现出某种态度,虽然那意味着有些做作或虚伪,但为了给他人留下好印象那是值得的。”
人是社会性动物,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外在形象和内在心理树立一个“人设”,正是因为我们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所以会时刻注意自己形象是否完美、言谈是否幽默、行为是否得体。
而当行为不太符合自己的“人设”的时候,我们又会假装出某种态度,去“迎合”这种行为。
自我展现的背后,强调的是前后一致,拒绝矛盾。
3
自我辩解,是自我说服,以减少内心的不协调
“反正明天的课不重要,熬夜让我拥有双倍的青春。”
“又没有事儿干,不打游戏干嘛?辛苦了一周了,打打游戏犒劳自己。”
“我就算饿死,从这跳下去,也不会吃你们一点东西!……真香!”
“当两种想法或信念(认知)在心理上不一致时我们就会感到紧张(失调)——因此,当我们决定说或做一些事时,我们会带有一定感情。”
自我辩解,发生在行为与认知不一致的情况下,为了缓解心理上的失调,我们会去寻找理由,说服自己接受事实,实现心态平衡。最为人们所熟知的是“受害者有罪论”。
受害者有罪论:认为受害者之所以被害,是因为其自身存在问题。(我是一个善良的人,但是我做出了欺凌他人的丑恶行为,是因为这个人本来就很讨厌,他压根没有表面上的那么单纯。)
当用于解释行为的外部理由严重不足时,我们更会相信自己的所作所为。由此衍生出,如果我们想要说服别人,并内化态度,相比于强制手段和丰厚的报酬,应该用非强制性的行为和不够丰厚的报酬予以鼓励。
反自我辩解套路:不断自问,我原本想要的是什么,而现实是什么。
自我辩解的另一个典型,是PUA:施暴者反复强调自己的缺点,为受害者构建一种理由匮乏的状态,进而内化出施暴者一定还能改正、其实也没那么差的感觉,心甘情愿地在大吵大闹之后,继续忍受一切。
为了避免陷入自我辩解的套路,我们应自始至终保持自尊;不断分析基本盘是否变化,当初的坚持是否仍然存在支持它的客观理由;求助旁观者,帮自己捋顺思路。
4
自我知觉,是用第三者视角,去不客观地评判自身
“我又熬夜了,我肯定很喜欢熬夜。”
“我天天打游戏,是因为我放弃治疗了。”
“我就是很喜欢吃炒饭啊,不管是家里的,还是农村的。”
“倾听自己的言语,则可以了解自己的态度;观察自己的行为,则可以提示自我信念有多么坚定,尤其是当我们无法将自己的行为简单地解释为外部约束的时候。我们自由地做出行动正是自我揭露的过程。”
在做归因时,我们倾向于,将自身的行为归因于环境受限,而将别人的行为归因于性格使然。这是因为,我们了解别人远比了解自己少得多,性格归因是成本最小的方式。
比如,自己考砸了,可能会说老师不公平、试卷太难;而别人考砸了,则会说这个人太懒或者太笨。
自我知觉,是从别人的视角,去看待自己的一种方式。这种“评判”,缺少必要的理性分析,故意忽略客观因素影响,从而形成偏见,内化自己的态度。
由此衍生出“过度合理化理论”:创造一个外部条件,强行把行为归因于它,从而削弱自我知觉的效力,降低原本对此事的浓厚兴趣。
比如孩子玩游戏,是因为游戏本身很有趣,家长越是严厉禁止,孩子越是要玩。过度合理化理论告诉我们,与其禁止,不如奖励,孩子玩一次游戏奖励一次现金,玩的时间越长奖励越多。
这个过程相当于把内化的兴趣转变为外在的激励。一旦取消奖励,游戏的过程反而变得枯燥乏味,达到降低玩游戏频率的目的。
反过度合理化套路:把行为建立在兴趣之上,而不是外部奖励之上。
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我们经常会事后诸葛亮、为自己无理的行为寻找合理的理由。人类是理性的,但更多时候是感性的。正是由于感性和理性的结合,才让客观地评判一个人的态度品行、预测一个人的行为好坏,成为这世上最难的项目之一。
好在,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研究统计,抛开偶然因素,去解构一系列现象,分析行为和态度互相影响时,所揭示的普遍规律。然后应用于自身,去行动、去改变、去创造我们想要的生活。
无论你认为自己行,还是不行,你都是对的。
只要开始真正行动了,你就会相信自己是对的。
以上。